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导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doc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导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导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导学】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教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 经济向 经济发展而来的。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 和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 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 生产为代表,形成 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
2、与自然应协调发展。2家畜饲养业: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 ,主要劳动工具是 ;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 ,推动了牛耕的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 (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发展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 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
3、进步: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 ;战国时期的 ;西汉的 ;东汉 治黄。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1千耦其耘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特点:大多采用 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原因:春秋时期,随着 和 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
4、质基础。产生:产生于春秋时期,并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评价:优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因此生活稳定;农民是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弊端:a.小农经济规模小,“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而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对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的需要有限,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后期,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b.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请思考2: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知识拓展】1.精耕细作是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采用较先进技术措施,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耕
5、作技术的提高;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2千耦其耘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奴隶在田间集体劳动。载役说:“千耦其耘”,描写的就是这种劳动场面。监督劳动者劳动的是“田畯”,有时主人也亲自来检查。如甫田说:“曾孙不怒,农夫克敏。”3. 自耕农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争战乱之苦,才能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三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承受力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走进高
6、考】例(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 B C D 答案: B.例2(08北京卷,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解析:A。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郑国渠位于关中平
7、原;灵渠在广西境内;芍陂位于今安徽寿县南。由提上的“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次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所以应选A。例3(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
8、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解析:(1)材料一表明从西周到战国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说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发
9、展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2)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则与圈地运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关。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是相互促进的。要紧紧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结合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支分析,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3)把粮食产量的阶段和中国农业政策结合起来去分析。(4)三段材料农业的发展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相关,要抓住这条主线。答案要点(63分)(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导学 2022年【高一历史教案范例:第1课 精耕细作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87500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