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教案-戊戌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教案-戊戌变法.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戊戌变法撰稿:陈敏 审稿:翟秀红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戊戌变法知识经纬发展高潮失败及意义戊戌变法兴起背景失败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意义标志:戊戌政变原因: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客观条件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百日维新(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知识清单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政治基础)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4维新思潮的兴起(思想基础)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要求发展_,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但是这些思想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2)维新思想的发展: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明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
3、思想,其著作是_和孔子改制考,宣扬托古改制,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二、戊戌变法的进程 1开始 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_。 2发展 (1)变法宣传: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_,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3)组织机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三、戊戌变法的进程 1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诏书
4、,宣布变法。 (2)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内容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奖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废八股;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准许设立报馆;奖励科学著作与发明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意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增强国防力量 (3)评价 新政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_的支持,但是变法措施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和定宪法等内容。 2戊戌政变 新政危机四伏,遭到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_,囚禁
5、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_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四、戊戌变法的意义 1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_运动。 2影响 (1)引发了思想的巨浪,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具备新意识的近代_形成。 (2)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起到了开阔眼界、_的作用。 (3)近代文化和_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4)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人们的认识空间空前扩大。 (5)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戒缠足、兴女学等运动风起云涌。参考答案:一、4(1)资本主义工商业 (2)新学伪经考二、1政治实践 2(2
6、)应诏统筹全局折三、1(1)明定国是 (3)开明地主 2戊戌政变 京师大学堂四、1思想解放 2(1)知识分子 (2)解放思想 (3)教育要点精析要点一、概括戊戌变法的主要条件【高清课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ID:369777 接入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1、客观条件: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危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
7、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典型例题】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马关条约签订 图2 公车上书 图3 时局图(1)图2反映的事件和图1有什么关系?(2)图3反映了什么问题?(3)从以上图片获得的信息中,请说明维新变法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及迁移知识的能力。第(1)问注意两幅图的直接因果关系。回答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第(2)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3)问明确三幅图之间的关系及说明的问题。图2、3所示的民
8、族危机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亡。答案:(1)马关条约的签订,国内引起反响,康、梁发动“公车上书”。(2)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3)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要点二、列表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高清课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ID:369777 接入点:百日维新及其失败】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政议政,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创办国家银行;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兴办邮政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9、发展文教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军事按新法训练军事军队,填造军舰增强国防力量【典型例题】1、(2015 内蒙古包头高考模拟)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A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B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C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D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化解析:选项中“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等关键词体现出文化视角,故A项正确;选项中“社会制度”体现出政治视角,故B项
10、错误;选项中“发展资本主义”体现出经济视角,故C项错误;选项中“民主革命”体现出政治视角,故D项错误。答案:A2、(2014 全国新课标卷)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注意审题:这一事件的发生是指“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和“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A项只能说明“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的原因,不能说明前者,故A项错误;“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
11、”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这说明了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与题干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要点三、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及一成一败的原因1、相同点:从背景看:两国都是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商品经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民反封建斗争;都面临着极其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方式和性质看:都通过最高统治者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从内容看:都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从作
12、用看: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一成一败的原因: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前,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和商人对自己的政治地位日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而中国封建统治的危机虽已十分严重,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仍十分强大。领导力量明治维新,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维新的领导者,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有军队和基地,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新政府,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中国的维新力量脆弱,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变法的失败。具体措施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
13、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令,但变法法令贪大求快,过于急促;且更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未掌握政治实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国际环境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正处在自由竞争阶段,正在上升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波及世界,日本搭上了时代列车,而且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受的外部压力。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发生在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高潮已经掀起,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干涉中国内政,妄图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中国的改革受外部
14、干涉较多。思想文化传统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较早。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典型例题】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71年日本使团出访欧美材料二 京师大学堂材料三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四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
15、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日本和中国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在此之前两国面临的社会形势有何共同之处?(2)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3) 材料四对戊戌变法的失败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国情与国际环境不同”的?解析:本题主要比较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第(1)问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其社会形势的共性主要体现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第(2)问需
16、要正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3)问侧重从国情和国际环境两个角度说明其不同。答案:(1)共同点: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国门被迫打开,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2)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3)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强大,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言之有理即可
17、)思维拓展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一)历史背景1、共同点:经济基础是一致的:封建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阶级基础是相同的: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壮大,特别是上层更为明显。在中外关系上,都是在外国列强侵略之后,清朝政府摇摇欲坠的时刻。2、不同点:人民斗争的形势不同:戊戌变法是处于历时三十年的群众斗争低潮之后出现的;而清末新政则是处于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刚刚过去之后开始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力量对比有了一定的变化: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维新派中的一部分人(如章炳麟等人)发生了革命的转化,壮大了民主革命派
18、的力量。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的更激进的主张,并且展开宣传活动,不断策划反清武装起义。(二)宗旨、目的1、共同点是主要的,都是为了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2、不同点:清末新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为了镇压人民的斗争、转移群众斗争视线以及适应帝国主义某些需要的一面。(三)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不论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军事方面,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所推行的政策,基本上都是相同或相类似的。因此,有人这样说:西太后是把被自己推翻了的戊戌变法,又拿来重演,在继续完成她的“敌人们”所没有完成的变法维新事业。(四)领导者1、戊戌变法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帝党
19、相结合,共同领导和发动的,清朝的洋务派官僚及后党,持反对态度;2、清末新政,则是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及清朝的皇室在洋务派官僚的支持下进行的,光绪皇帝已无实权,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个别人物,只不过是做了这次新政的陪衬。例如张謇,商部成立后,当上了该部三品官的高级顾问。(五)结果1、戊戌变法,仅历时一百零三天,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除保留京师大学堂外,几乎全部被取消。2、清末新政,历时整整十年,并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后果。其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清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明显的发展。民办工业、民办矿业、民族资本的商业和金融事业都有所发展,增加了同帝国主义列强的竞争
20、力量。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同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特别是中下层,有较明显的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也随着发展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新政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向前发展。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辛亥革命的前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已增到六十六万多人,成了当时中国的一支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清末,中国的军队,有了较大的变化。辛亥革命前,已编成新军十六镇。新军战士,使用洋枪,练洋操,接受新式军官的支配,思想上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传播之际,新军成了革命党人宣传及发动武装起义的主要阵地。清末新政,结束了科举制度的历
21、史。清末,出现了办学热潮。戊戌变法仅存的成就,是成立了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期间,对京师大学堂进行了认真的整顿、扩充。清政府还一再谕令各省,兴办新式学堂,又公布了学堂章程。使各省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中国出现了留学生的洪流。早在洋务运动期间,一些洋务派官僚就开始派遣留学生,但人数很有限。戊戌变法也提出派遣留学生的问题,但是,变法很快失败了,没有成为事实。而清末新政期间,却出现了留学生的洪流,如19051906年间,仅留日学生就多达八千人。留学生,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史上,起了决定性作用。辛亥革命前,广大留学生,成了清朝政府的掘墓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清末新政,也就不会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
22、。中国的土地开发,有了很大进展。由于清末新政时,对土地开发有所注意,在各地设立了垦务公司,各省也较重视,成效显著。特别是黑龙江省,这时期的土地开发,进入了“全放时期”。【典型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
23、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解析: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目的、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第(2)问“原因”从主导者、支持力量、实施过程和背景等角度分析;“实质”结合清末新政实施者的阶级属性,结合其实施的背景和目的予以分析。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