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析(共5567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传统文化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析(共5567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析(共5567字).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文化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探析(共5567字)摘要: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文化中包含的品德修养以及传统文化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内涵。结合新时代与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与要求,从传统文化视角对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出了新解读与认识。最后对当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建议。关键词:传统文化;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大学是传播“文化”与“思想”的殿堂,大学教师应是道德与修养的楷模与标杆,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化”?“文化”与“道德修养”的本源关系?其次是传统文化的思
2、想与哲学内涵。最后从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来剖析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结合“教学道德”与“科研道德”的分析,来尝试提出新的建议。一、文化与道德修养“文”的本意是错画,也解读为“花纹”;因为花纹总是需要画在一定的载体上,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在古代汉语里“文”进一步引申为后天所形成的“品德与修养”,与其对应的是代表先天素质的“质”1。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修养的关系。在政治领域,“文”代表“文治教化”,现代简称“文教”则与当代的高等教育紧密相关;“文治”也解读为“礼治”,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安定国家,与诉诸武力而平天下的
3、“武功”相对应。古代对“文”的认识还进一步引申为“天文”,俗称为天空、自然界的现象(花纹)。易经云:“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则进一步引申为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界现象规律;“人文”则指刻在“人”这个载体上的花纹(品德修养)的状况,进一步引申为由“人”构成社会的现象规律。“化”的本意是改易,既包含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含宇宙诞生后的“演化”和“分化”。说文解字中对“一”的解释为:“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道是世界的本原,世间万物包括物质和思想都起源追溯于“道”,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是
4、对“道”的演化、化生中走入歧途,世间(与出世)不好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与事物可归结于“魔”,是对“道”的演化没有遵从“德”的标准与要求。在宇宙诞生与“人”出现之后,代表“造分”与“化成”的“化”,又可分为“自然之演化”与“人的教化”。自然的演化如易经“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人的教化如荀子:“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化又谓迁善也,又云“驯至于善谓之化”。“文”与“化”包含中国古代对自然与人文世界有所区别又辩证统一的观察方法,其中的内涵要比当代“文化”的含义更丰富。文化中的“文”之于“人”则指人后天形成的“品德与修养”;之于“物与自然”则泛指自然界的“现象”。而文化中的“
5、化”也由“自然的造化”以及“人的教化”,狭义为“感化”与“教化”。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将其定义为“文化是长期大群集体的公共人生”;王宁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认为,“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人类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总和”,是各民族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二、传统文化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传统文化思想与哲学内涵1.整体类比与辩证思想。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想,是一种重整体、重体悟并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模式3。将天地、人、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即自然与人文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天地人我、身体与身心都属于一个系统,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孟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6、”老子曰:“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荀子曰:“百王之道一是矣。”而“一”的意思就是指整体一统。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同时又是重体悟并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对于宇宙自然本体及思想的把握,仅从语言概念及逻辑方法去认知将无法究竟与穷尽其中奥妙与义理,而要从直观“象”感知并突破“象”的障碍直觉,达到顿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类比思维通常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性进行比照,以达到由此及批,由近及远的分析推理思维模式。以天地人万物之间的外部特征与内在属性进
7、行比对,如“观天象知人事”。孟子曰:“指不若人,则知其恶;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辩证思维,即“辩证逻辑”就是使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与变化。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2.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中国古代哲学内涵,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孟子曰:“尽心,知性,知天。”尽心知性,心性为天地所赋予,即知性则知天。“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天地所赋予的心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造就了传统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
8、孔子指出“中庸”是一种“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已”,即称“中庸”是“至德”,意为可常行常用的最高道德。“德”含义“高”,说文解字:“德,升也。”也可以理解为:“德”含有“向上”之义。“中庸”之“至德”即“中和之德”,用中执中,指通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两端”论语指“过”与“不及”也谓“狂”与“狷”。“知”与“行”不仅涉及哲学认识论,更关乎伦理道德问题;不仅要“认识”(知),更要付诸“实践与行动”中(行),“知”与“行”的统一才能称为“上善”。(二)从传统文化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奔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之路上,在过去的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高校 教师职业 道德修养 探析 5567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