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doc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要高考了,对于语文这科要怎样进行全面的复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 东晋南北朝
2、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这样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自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前两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则又是与道教的争夺统治者
3、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直接有关。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参与劝谏。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儒家立场者,激烈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出世主义的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道。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必欲消灭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中国礼俗之根本。
4、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对此问题,当时的中国佛教徒提出了一种 神明成佛 的理论。当时的儒、道学者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 形神相即 、 形质神用 、 形死神灭 等观点。又,佛教讲因果报应,强调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则盛行着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的教训。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 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
5、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然而,由于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其了解不深,这种名词、概念的借用,也就给一般人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 在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终于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节选自楼宇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1
6、.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文化,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 B.佛教传来之初,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外来文化。随着佛经的翻译,人们才开始深入了解佛教教义。 C.东晋时期,外来传教的高僧、本土的僧众日渐增多,还出现了许多饱学大德,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D.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与儒、道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2.下列有关佛教与儒、道之间矛盾冲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也有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的斗争。 B.坚持儒家立场者,认为佛教完全违背了孝道、忠道。站在佛教立场者,则
7、运用极端手段竭力辩明其并未违背中国的伦理纲常。 C.在理论方面,佛教与儒、道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两个问题上。关于神的存灭,其观点是相对的;关于因果报应,其观点是相同的。 D.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产生的儒、道之间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又达到与儒、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用儒、道所用的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主动地融合到佛教之中。 B.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和发展更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宗派。 C.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
8、大精深。至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融互补的局面。 D.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撇开佛教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丰富,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映,字景阳,唐中书令元超八世孙,后家于蜀。父允中,事孟氏为给事中,归朝,为尚书都官郎中。映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历通判绵、宋、升州,累迁太常丞。太宗召对,为江南转运使,改左正言、直昭文馆,为江、淮、两浙茶盐制置副使。改京东转运使,徙河东,兼河西随军。 映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映临决蜂锐,庭无留事。转运
9、使姚铉檄属州: 当直司毋得辄断徒以上罪。 映即奏: 徒、流、笞、杖,自有科条,苟情状明白,何必系狱,以累和气。请诏天下,凡徒流罪于长吏前对辨,无所异,听遣决之。 朝廷施用其言。与铉既不协,遂发铉纳部内女口及鬻铜器抑取其直,又广市绫罗不输税。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封泰山,为东京留守判官,迁给事中,出知河南府。祀汾阴还,驻跸西京,以映有治状,赐御书嘉奖。 迁尚书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判尚书都省,进枢密直学士、知升州。建言: 州以牛赋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 帝览章矍然,曰: 此朝廷岂知邪? 因令诸州条奏,悉蠲之。
10、顷之,纠察在京刑狱,再判都省。仁宗即位,迁礼部,再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知曹州,分司南京。卒,赠右仆射,谥文恭。 映好学有文,该览强记,善笔札,章奏尺牍,下笔立成。为治严明,吏不能欺。每五鼓冠带,黎明据案决事,虽寒暑,无一日异也。子耀卿秘阁校理,孙绅直龙图阁。 论曰:自唐末词气浸敝,迄于五季甚矣。先民有言: 政庬土裂,大音不完,必混一而后振。 宋一海内,文治日起。薛映学艺、吏术俱优,而挟忿以挟人之私,君子病之。 (节选自宋史 薛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抑取其直 直:价值,利益。 B.租不得蠲 蠲:解除。 C.善笔札 札:手札。 D.自唐末词气浸敝 浸
11、:流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B.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C.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D.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如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12、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映为名门后裔,先辈后来在蜀中安家,父亲担任给事中,回到朝廷;薛映进士及第后,历任多种官职,累有升迁,死后追赠右仆射,谥 文恭 。 B.薛映在杭州任上因当直司判罪权问题与姚铉不和,发掘出姚铉不少罪证,皇上派御史台官员弹劾姚铉,把姚铉贬到连州。 C.薛映得到皇帝赐御书嘉奖,因为皇帝到泰山祭祀,薛映为皇上留守东京,皇帝到汾阴祭祀,他又到西京迎接,并且有政绩。 D.薛映为官严厉而精明,公务方面下属无法欺瞒,而且他勤于政务,每天五鼓即起,黎明办公,持之以恒,寒暑不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映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映临决蜂锐,
13、庭无留事。 (2)薛映学艺、吏术俱优,而挟忿以抉人之私,君子病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周邦彦 台上披襟,快风一瞬收残雨。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极目平芜,应是春归处。愁凝伫,楚歌声苦,村落黄昏鼓。 8.上片 柳丝轻举,蛛网黏飞絮 一句绝佳,请简要赏析。(5分) 9.请简析,全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警示当朝统治者要吸取秦亡教训,不要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2)晏殊的浣溪沙中 , 两句,表达了惋惜与欣慰交织的情感。 (3)辛弃疾在永
14、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英雄气概的句子为: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李一刀 杨小凡 药都最盛时当数康熙年间,全国百万药商汇聚于此,商栈会馆自然比肩接踵。同属西路的山西和陕西药商为了一展富有,决定合修一座会馆 山陕会馆。会馆动工之时就议定修一戏台,供闲时听戏所用。药都会馆几乎座座内设戏台,要想超人一筹就只有在戏台上
15、装上精致的木雕。山陕商人定了这想法后就遍寻木雕艺人。这时药都人就推荐说城内爬子巷有一李姓老头,名叫李一刀。据说他原是紫金城内的木雕师傅,三十年前因为一根龙须没有刻好被刺瞎了右眼回到药都,究竟是真是假,手艺如何谁都没有见过,全是传说。 山陕商人找到李一刀。说明来意时,第一次李一刀把他们轰了出去,第二次再请时李一刀把他们骂了出来,第三次会馆当家人在他门前跪了半天后,李一刀才开口说: 让我刻刻木头可以,钱你能拿得起吗? 李老放心,只要你能说出价,我们山陕商人就能拿得出来! 李一刀眯着左眼一字一句地说: 我的眼神不好,要价高点儿啊,就用木渣兑金银吧。粗活剔下的一两木渣给一两银子,细活刻下的一两木渣给一
16、两金子! 会馆的当家人倒抽了一口冷气,说: 此事非同小可,容我回去商量商量,明日再来。 第二天,会馆当家人把李一刀请到了会馆的工地,一顶轿子抬着李一刀,另一顶轿子抬着他的一个大木盒子。 刀刻下的木渣竟要同等重量的金银,这活一定是细活。李一刀来到会馆就要了刚墁好地的三间大殿。众人惊诧之时,他又开口说: 我先磨磨刀,三十多年没动过了。给我抬来四张方桌。 四张桌子抬来,李一刀眯着一只眼,把大小刀具整整摆满了四张桌子。第二天,李一刀就开始磨刀,这一磨就磨了一百天。刀磨好这天,四根上等的山杨也正好运到了会馆。于是,李一刀把自己关在了屋里,吃饭有人送上,屎尿有人端出,只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偶尔出来走上几步。寒
17、来暑往,一来就是四年。 完工这天,整个会馆的工程全都完了,就只剩戏楼上的木雕了。李一刀把会馆的当家人叫了过来: 叫人称称这两堆木渣吧。 两堆木渣一粗一细。一称,粗的一千斤,细的五百斤。称过之后,众人你瞅我我瞧你,大气不喘一声。李一刀眯起左眼,笑了: 不兑现了?抬金银来! 众人都拿眼瞪着李一刀。会馆当家人大喝一声: 还不快去! 一会儿,金银抬了过来。大秤一称,金银各分一堆。李一刀哈哈地笑了,把这四根杨木抬出去,用锤子砸了!众人更是不解,这哪有什么木雕,仅是四根被挖了缝的木头呀! 四个光着背的汉子抬了根山杨,出了殿门,往地上猛地一放,咔嚓一声响,山杨四裂,九十块木片四散了一地,细一瞧,一块木板就是
18、一出戏呀。四根山杨全开了之后,三百六十出,三国戏文全摊在了地上,三国戏全部刻了下来。九九八百一十个人物,外加山石树木、殿宇亭榭、瑶花异草、风雨雷电、飞瀑流泉、峰峦城楼、日月交辉、文臣武将、战马旌旗 全场静得只有眨眼的声音。会馆当家人弯腰捧起一块木板,正是 祢衡斥曹 一出戏:只见祢衡于酒宴间裸衣击鼓,痛斥曹操;上坐七人,观之有怔、佩、惧、惊、怒、笑、快、乐,无不形如生人;再细看,高台、桌、椅、香案、烛光、屏风、屏风上的花鸟、花上的细云,整整十层透雕 人们见会馆的当家人拿起一块木板细瞅,都弯腰捧起一块,细瞅起来。会馆内万物皆停,只有欷歔之声。李一刀轻咳一声: 还有一块长板没有砸开呢。 会馆当家人如
19、梦初醒,向下一瞅,果真有块六尺长的木板。蹲下来,两手拿起,轻轻地在地上一碰,木板分为两块摆在地上。再一瞧,见是一副对联:上联 人有意意有念念有欲欲有贪贪得无限 ,下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万象皆空 。会馆当家人蹲在那里一动不动。 当他再站起的时候,坐在门前椅子上的李一刀已不知去向,大殿里金子和银子闪着反射过来的太阳光,照在他的脸上。 现在,这副对联仍镶在会馆的正门两旁。而且,现在你到这个被称做 花戏楼 的山陕会馆戏楼前,太阳正南的时候,仍有两道金光和银光照在你的脸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小说人物之所以有传奇色彩
20、,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及叙事的有起有伏。 B.小说对李一刀没有详细交代,只知道他是李姓老头;对他生活的场所也没有具体交代,只写他生活在城内爬子巷,这一切都写出了人物的传奇色彩。 C.小说第二段采用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上演了一场三国戏 三顾茅庐,使读者对李一刀这一人物充满期待。 D.从第三段 李一刀把自己关在了屋里,吃饭有人送上 只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偶尔出来走上几步。寒来暑往,一来就是四年 来看,李一刀这是在故弄玄虚。 E.小说在表达上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一方面叙述山陕会馆遍寻木雕艺人并最终请到李一刀为会馆戏台雕刻木雕的事,一方面对李一刀精湛的技艺,高尚的品德加以议论。 (
21、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文章是怎样运用夸张手法塑造李一刀这一形象的?(6分) (4)结尾两段画横线处分别出现 反射过来的太阳光 两道金光和银光 ,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守望者 定 之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
22、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于己可为 守身如玉德之花 ,于学则是 南北归一学之宗 ,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
23、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在自订年谱中,他说: 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 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 备取生 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 2022年湖南省衡阳市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2022 湖南省 衡阳市 语文 联考 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