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共2366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共2366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共2366字).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播(共2366字)摘要:大学语文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就地取材,将地方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又能深入研究地方文化、开阔师生学术视野、增强文化自信心与认同感。关键词:大学语文地方文化课堂教学一、融入地方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人文意识对于旨在传承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大学语文课程而言,多元而丰富的地方文化无异于是重要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极富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地方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手段,既高屋建瓴又具体而微地提升课程的人
2、文教育功能。以笔者所在城市为例,吉林市原为满语地名“吉林乌拉(一作吉林乌喇)”,意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两代戍边与抵御外侵及地理便利条件,在此处设厂造船,又称“船厂”。殷周时代已有氏族部落聚居,秦以前,满族先祖的“肃慎人”便在此居住。清康熙年间,筹建吉林城,吉林成为清政府统辖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的重镇。康熙在1674年东巡吉林时巡视水师营,作松花江放船歌,“连樯接舰屯江城”的诗句也给吉林冠上了“北国江城”美誉,并形成了独特的“船厂文化”。另,“由于东北是清王朝的肇兴之地,统治比较稳固,并且当时东北地区开发程度相对滞后,流人在这里难以形成危害清统治政权的政治力量,于是东北便成了安置大批流放
3、人员的地区。流人的到来,把先进的文化知识也带到了这片土地,客观上加强了东北的文化建设。这些流人不仅是有清一代东北地区文化领域中一批十分活跃的人物,而且其所传播的文明种子,在东北地域文化开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流人文化”也是吉林地方文化中的富矿。从地理条件上来说,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吉林市,学生近可至东校区图书馆观摹松花江放船歌石刻全文,远可出校门至水师营博物馆亲历历史、至临江门三道码头、船营区落马湖(一作跃马湖)与吉林乌喇主题公园实景体验。从学术支撑上看,北华大学与近邻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高校均有科研团队对此开展的系列研究,有著作论文可以查阅,有专家学者可以拜访求教。故在诗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教学 地方 文化 传播 2366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