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及解决策略(共7485字).doc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及解决策略(共7485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及解决策略(共7485字).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及解决策略(共7485字)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一方面表现为形式无效,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容无效。我国现阶段德育教而无效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及”,另一方面是“过度”。针对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应坚持以下原则:以生活时间为经,以成长体验为纬;指向实践智慧,引领道德成长;与法治教育结合,建立法治精神。当然,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还须教师充分把握德育教学内容(主要为教材)的理念,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并总结反思德育教学得失,走向教学智慧,最终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关键词:德育;教学实效性生活;实践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
2、实,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过去数十年来的德育教学情况来看,其实效性普遍不尽如人意,以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成为德育理论界一个“历久弥新”的重大问题。具而言之,我们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认清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德育教学实践面临何种实效性难题?这种难题的根源是什么?应如何克服德育教学实践中的实效性难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厘清入手,探寻其产生的根源。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实效性难题的策略,并为德育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一、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表征历来对德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关于何为德育教学实效的界定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这些论文对德育实效的
3、理解和界定不尽一致,所提的对策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识,即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低。”1如果德育教学实效较低是共识,那么如何具体界定和概括这一问题,将为探寻其原因和提出相应对策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最直接的表征就是教学效率低,针对这一难题,笔者从德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展开分析,力图清晰且深入地描绘德育教学的现状。1.德育教学的形式低效教学的形式是教学表现方式和内在结构,德育教学的形式则是德育教学的开展方式和其内在结构。德育教学形式绝非通常所批判的“形式主义”、“形式化”上无关紧要的、装点门面的东西,而是关系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指出,
4、“形式因”直接影响到一事物是否成其为该事物,换言之,形式是一事物“是其所是”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德育教学的形式是低效的,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丧失了德育教学的本质,遑论其教学实效。综观我国德育教学的形式,我们发现,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它都是以一种有名无实的照本宣科的方式展开。中小学校普遍轻视德育这样一门不考试的“副科”,其任课教师常常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设有德育学科专任教师的学校少之又少。而对于这样一门副科的教学,教师往往也是漫不经心,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样的德育教学形式与德育理应具备的教学形式判若云泥:德育教学的形式应当是丰富的、生动的、深刻的,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唤醒道德情感、激发
5、道德意志、引领道德行动;而有名无实的照本宣科不足以发挥以上任何作用,其教学实效自是令人无可期待。2.德育教学的内容低效即便是在德育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改变德育学科被彻底边缘化的地位,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依然令人担忧。原因在于,许多学校和任课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德育教学的内容,把德育课上成了德育知识灌输课和道德行为训练课。德育教学的内容无效首先表现为将其异化为知识灌输。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就已经指出“关于道德的知识”和作为体认之知的道德知识的区别。“无论所学到的东西对那些发现它并在他们的经验中起作用的人来说是如何真实,但是对学生来说,没有东西使它成为知识。除非这种材料在个人自己的
6、生活中产生了效果,否则这种材料就像关于火星或某一奇异的国家的事情一样”2。德育教学中如果只将教材上的各种关于思想道德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这种灌输而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其后果则是“道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教义问答的教学,或者成为关于道德的课”3。德育的教学内容无法进入学生的心灵,其实效则无从谈起。德育教学内容的低效其次表现为将其扭曲为道德行为训练。许多德育课教师出于“负责任”的态度开展教学,试图将学生塑造成为有道德的人,然而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却与其初衷南辕北辙。道德是知行合一的品质,若无体认之知作为心灵中的基础,外在的行为训练则可能扭曲为对学生的规训,不但无益于学生真正的道德成长,反而
7、可能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二、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根源已有研究对德育教学实效性低的归因也有不同的思路,或归结为教育理念的偏差,或归结为理论研究的误区,或归结为方法途径的单调,或归结为管理体制的问题3。以上研究不可谓不详尽,其思路自有价值。笔者则力图根据上文所描绘的德育教学低效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表现,探寻这一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德育教学低效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及”,即当下所处的“拜物”时代忽视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过度”,即学校道德教育被一种“专业化”的思维所笼罩。1.“拜物”时代忽视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令人欢欣鼓舞。经济发展进步是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方
8、面”,与此同时,“矛盾的次要方面”也显露出来,成为当下时代不和谐的声音,如拜金主义、拜物教的盛行。与对物质的无限追逐相对应的,则是对精神价值的放逐:当人对“物的依赖性”无限膨胀,精神便再无立足之地。“外在之物成为人的目的之源”4,作为内在精神的心灵品质、道德人格都已经失去其应然地位。诸如“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尖锐批评绝非危言耸听,类似“小悦悦事件”也非偶然事件。不妨说,当人们普遍“拜物”,内在精神生活的贫乏和生活意义的失落已经成为必然。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流行观念的全面且深入的影响。“拜物”时代忽视心灵、精神和道德,不可避免地,教育中也忽视道德教育。当然,教
9、育中对道德教育的忽视问题可以具体分析。一方面,在一个需要急速追赶发达国家现代化步伐的时代里,事关科学和技术的学科理所当然得到优先发展,而相对来说作为“软实力”的人文学科则相对弱势。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有其合理性。而作为人文学科中的“副科”,德育的地位必然尤为低下。另一方面,由以上“拜物”观念所影响的德育学科内部,也似乎自我认同了这种边缘地位,自觉地把自己当做各种“有用”学科的附庸或工具,放弃了对自身根本价值的思考和坚持。2.“专业”思维误解道德教育在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之所以我国的德育教学实效性依然不容乐观,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学校和教师普遍未能正确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真
10、正内涵,而错误地把思想道德教育理解为一种专业,致使德育教学狭隘、枯燥,远离生活,乏善可陈。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已指出,一切教育都应具有道德性,英国教育思想家彼得斯也指出一切教育都应以“道德的方式”展开5。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育即为道德教育。因此,将德育作为教育中一个分支的专业学科,是对德育内涵的严重误解。误解的后果,则是把德育当成一门知识学科来进行知识灌输,或当成一门行为科学来进行行为训练。这种专业知识化的德育,消解了德育本身的人性魅力,“本来应当是充满了人性魅力的德育,变成毫无主体能动、没有道德意义、枯燥无味、令人厌烦的灌输和说教。”6事实上,德育是贯穿人的一生、内在包含于人的一切活动中的教
11、育内容,绝非一种专业化的学科。因此,“专业”思维误导德育,使德育教学步入了一个深深的泥潭:它试图给学科本身建立某种道德知识体系,希望通过这一道德知识体系将一系列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与此同时,它试图从这些知识条目中导出一条条具体行为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学生。然而事与愿违,通过以上方式开展的德育,要么使学生成为记诵道德知识的工具,要么造就机械遵守道德规则的行为机器。生活体验缺位、实践活动阙如,真正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德育不可能从以上僵化的德育中生长出来。三、德育教学实效难题解决的基本原则针对以上所提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我国德育理论界一直以来都在努力寻求突破,但并没有取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育 教学 实效性 难题 解决 策略 748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