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转移中医理论构想研究(共5985字).doc
《结直肠癌转移中医理论构想研究(共5985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直肠癌转移中医理论构想研究(共5985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结直肠癌转移中医理论构想研究(共5985字)结直肠癌转移中医理论构想研究 【摘要】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侵袭转移,因此控制其转移对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从病因病机出发,结合古典医籍、各家学说、临床与基础实验文献,提出结直肠癌转移的中医理论构想:正气亏虚(尤其是脾虚)是内在根本,癌毒内结(痰、瘀、毒、潜伏下来的致病因子)是必要条件,经络传注是主要途径,诱因则可成为导火索,最终造成癌毒在经络之间、脏腑之间、经络脏腑之间的传变。认为防治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当以健脾为主,结合各种祛邪手段(化痰、软坚、解毒、化瘀等),修复受损之络脉。【关键词】结直肠癌;转移;病因病机;正气亏虚;癌
2、毒内结;经络传注;中医药疗法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4位与第5位1,50%60%的患者会发生转移,其中约20%25%的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发生转移2。侵袭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如何控制转移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对肿瘤转移的认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从病因病机出发,结合古典医籍、各家学说、临床与基础实验文献,提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理论构想,为防治结直肠癌转移提供思路。1中医对结直肠癌病名及转移的认识中医古典医籍中未见“结直肠癌”的病名记载,但可将其归属于“肠覃”“积聚”“脏毒”“锁肛痔”等范畴。早在秦汉时期,中医学便有关于恶性肿瘤转移的相关记
3、载。灵枢•百病始生载:“虚邪之中人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此中的“传舍”之论是对肿瘤转移的朴素描述。癌邪为患,正亏为本,由浅入深,沿经络侵犯组织(胃肠、募原等)、脏腑,致“邪气淫泆”,变证百出3。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指出“癌”有“穿孔透里”的性质,最早对恶性肿瘤易于浸润转移作了形象描述。外科正宗云:“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有虚劳久嗽,痰火结肿,肛门如粟者,破必成漏,沥尽气血必亡。”类
4、似于直肠癌、肛管癌肺转移症状。2中医对结直肠癌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21正虚。211先天亏虚,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内寓元阴元阳,是五脏六腑之根;肾精是生命机体的原始物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若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机体虚不受邪,则易生他病。不管是肿瘤的发生还是复发转移均与癌基因的异常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异常失活密切相关4。基因属于先天之本范畴,基因的胚系突变又叫生殖细胞突变,是遗传自精子或卵子的突变。如BRCA1、BRCA2、APC、MLH1等基因的胚系突变,会使肿瘤发生及转移的风险大大增加5-6。另有研究提出,传统治疗方法
5、不能有效杀死肿瘤干细胞,残存下来的这些肿瘤干细胞成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肿瘤干细胞来自正常干细胞的突变,正常干细胞可视为中医肾中精气之范畴,肾中精气亏虚,阴阳失衡,导致了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7。212后天失养,脾气耗伤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言:“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虚弱,健运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元气失充,正气衰微,诸病由生。脾胃功能的强弱是人体机能正常与否的重要基础,脾虚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之根本,进展之原由。在肠道中,脾虚易造成癌毒纠结,人体正气会与之抗争,癌毒持久(未能手术切除)且强烈,对正气特别是脾气的耗损就严重。因此随着病程的延长,脾气虚弱会越来越突出。脾气亏虚,失于
6、固摄,导致癌毒逃逸扩散,形成转移。在肿瘤脾虚状态下,免疫抑制显著,多种免疫细胞及分子代谢紊乱,致使肿瘤免疫发生从相持到逃逸的演变,促进肿瘤发展与转移8。再者,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饮食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机体组织处于消耗状态,不得不通过无氧代谢促进能量生成。无氧代谢导致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可造成肿瘤微环境局部低氧、低pH状态,促使肿瘤转移9。22邪盛。221伏邪清代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云:“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有已发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
7、”其所伏之邪有外感所伤,亦有内伤而致10。结直肠癌组织经手术切除及放化疗之后,虽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肿瘤标志物亦恢复正常范围,但若“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则可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复发为患。现代研究提出的“循环肿瘤细胞”即为血液循环中逃脱机体免疫攻击未被清除的肿瘤细胞,属于“伏邪”范畴。有些存在于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和微小转移灶在原发灶切除或消退后,可处于休眠状态并在若干年后发展成为转移灶11。222湿邪为患,痰浊流注丹溪心法载:“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具有易聚、易行、易变的特性12。痰性黏滞,流注脏腑经络之间难以速除;痰随气行,其发病部位可内可外,可上可下;痰邪变化多端,亦可与瘀、
8、湿、火等邪相兼为患。王文萍13认为正虚易内生痰湿,其易于流窜之性与残留之余毒互结,流注脏腑、经络是肿瘤转移的病机。徐晶钰等14研究发现,痰与黏附分子性质相似,处于痰浊环境中,肿瘤细胞易发生表型的改变,导致运动力增强、黏附力减弱,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诱导发生侵袭转移。223瘀血阻滞,离经涩脉内经云:“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瘀血又可称为离经之血,多因正虚、邪侵、内伤等因素导致血流不畅,或积于脉内,或溢于脉外而形成血栓。瘀滞日久,离经涩脉,聚而结为癌栓,随血运转移至他处形成转移灶。贾小强等15认为瘀与毒同源互生,在肿瘤的酿生阶段血瘀就已经存在,在血瘀的状态下,癌毒易于形成,肿瘤的存在进一
9、步加重血瘀的发展和变化,瘀毒互结又可促进肿瘤转移。血瘀证与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16,血液高凝状态下血流缓慢,有利于癌细胞从血管轴心向管壁迁移,肿瘤细胞易停留在管壁上,增加了肿瘤细胞向组织侵袭的机会,从而发生远处转移和扩散17。224癌毒为患,传舍流注癌毒为一种特殊毒邪,在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的基础上,易受多种致病因素影响,并与痰瘀等邪杂合为病,其性隐匿、多变、凶顽、损正且难消18。又因其有蓄毒不留、性深伏、耗散正气、易于扩散等特点,故癌毒留结可于至虚之处滋生,附而夺精自养,使机体迅速衰弱15。正气亏虚,无力制癌而癌毒愈强,反复损耗正气,此消彼长,更难恢复;癌毒愈强则更易流窜走注,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直肠癌 转移 中医理论 构想 研究 598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