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用”之理论探究与实践(共3621字).doc
《声乐教学“用”之理论探究与实践(共362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乐教学“用”之理论探究与实践(共3621字).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声乐教学“用”之理论探究与实践(共3621字)声乐教学“用”之理论探究与实践 【内容摘要】沈湘(19211993年)是中国知名的声乐教育家,在声乐的教学方面留下了很多观点独到、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理论。作者认为,其中有一项关于“用”的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重大,值得后辈声乐工作者对其进行探究与实践。【关键词】沈湘声乐教学“用”之理论歌唱是一种动态艺术,要保持运动时应有的积极放松的状态,对于歌唱来说,其难点在于歌唱者很难将这两者加以区分。比如说有些人为了表现出放松就刻意虚着唱,最终导致声带小结;有人为了寻求歌唱中的积极状态,而不能适当地用力,给嗓子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沈湘的“用”之原则的提出,
2、使得歌唱者在唱歌的时候,关注点会更加集中在弄清楚歌唱中哪些地方该用力,哪些地方不该用力,从而提高演唱的质量。一、沈湘的“用”之理论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沈湘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歌唱中咱们应该注意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句话在目前现存的沈湘教学的视频资料中非常常见。其中,在1985年所录制的沈湘意大利古典歌曲的声乐讲学实录中,他在给一个学生解决呼吸的问题时就曾经提到:“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在歌唱的哪一方面都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呼吸,该用的是深呼吸,不该用的是深呼吸时的下坠或僵硬。”之后,在1995年出版的由李晋玮和李晋媛根据沈湘的声乐讲学录音整理而成的沈湘声乐教学艺
3、术一书中,也详细记录了他本人对于这一教学原则的阐述:“在歌唱当中要建立歌唱的适度感,即在声乐演唱中要把握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个原则。譬如说唱歌的时候会用到声带,此时同声带没有关系的肌肉就需要进行放松,避免其他肌肉紧张影响到歌唱的发挥,从而获得最为自然、放松的状态来进行唱歌。”由此可见,在沈湘的教学体系中,他非常重视教学过程中“用”这个概念,他认为“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存在于歌唱的任何一个方面。因此,建立歌唱的适度感,在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如果在训练中,让歌唱者了解歌唱当中的“用”之原则,将使歌唱达到轻松状态。在歌唱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应长期去训练歌唱当中的这个能力,本文称之为“用”之理论
4、。二、“用”之理论在歌唱上的具体体现(一)呼吸首先,吸气时的状态。歌唱的呼吸是深呼吸,正确的吸气动作应像“打哈欠”或“闻花”一样,在身体中形成一个通路,从鼻、口起,经由气管到达肺的下部,使得整个通路打开,不存在阻力。在这里该用到的肌肉群主要是两肋,腰部周围以及后背一部分。但是,一些歌唱者在做深呼吸时经常会用到下巴、脖子、前胸这一带的肌肉群,这就是不该用的部分,因为如果用上了这一带的肌肉群,就会容易吸不对,出现吸气时吸僵、吸浅的情况,声音容易浮起来。其次,在进行歌唱呼吸的时候,还有用于呼气的一些肌肉,比如说在日常会进行感叹词的发声、打喷嚏等,都是这部分的肌肉群发挥作用。这部分肌肉群的能力较强,但
5、是在进行歌唱时需要进行控制。因为,在歌唱的呼吸中,除了吸气要吸对,还需要在吸好气以后保持住。如果在歌唱中呼气肌肉群的这一部分动作太大,就容易造成歌唱时气息消耗过快的情况。因而,在完成吸气之后该用到的是保持吸气时的这部分肌肉,如腰、后背的四周等要紧张起来,同呼气的肌肉群形成抗衡状态,从而使气息均衡、平稳,以支持歌唱者进行歌唱。(二)发声声带作为发声的源头,能够提供基本音。在歌唱发声时,首先用到的是声带,但是那些跟声带无关的肌肉一定要放松。例如,男高音在演唱作品啊,中国的土地这部作品时,通常使用A调演唱,曲子中的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升f。此为大多数男高音的换声区,而在歌词上又恰巧停在“地(di)”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声乐 教学 理论 探究 实践 36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