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人文教育探究(共2947字).doc
《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人文教育探究(共2947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人文教育探究(共2947字).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人文教育探究(共2947字)传统文化思想融入人文教育探究 【提要】“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儒、道、佛都对“心”的内涵及修养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深刻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心”之思想,并将其中精髓融入当代人文教育工作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心”之思想人文教育路径一、中华文化之“心”及其当代价值“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范畴之一,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儒家、道家、佛教对于“心”都有其独特的解读。(一)儒家:肇始于孟子尽心说,由阳明心学集大成从“儒”字的构成来看,左半边是“人”,右半边是“需”,即人的需要,需要本就是由心而生,可见“儒”字之初就包含了
2、“心”的意思。儒家关于心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孟子,孟子提出“四心”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固有善心,需“尽心”才能保持住善心。而后到了荀子,他认为“心主神明”,心既作为一种生理器官心脏而存在,又使得我们认识世界。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心学门径,主张发明本心,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到明朝,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并首次提出“心学”二字,他认为心并非只是血肉之物,更支配了人的感性认识,他以格物为正心,要求发挥良知的作用,将心学发展成为“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由于这种“心即理”的主张不再将天理和人欲绝对割裂,故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而王阳
3、明也成为心学这一门派的集大成者。(二)道家:老子以无为修“道心”,庄子由心斋而“游心”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自然无为”,认为人应该遵循本心,强调顺应规律,修身养性,无为才能无不为。老子认为最好的修行方式是修“道心”,是清静无为之心,是顺其自然之心,是天人合一之心。由性见心,心之所想,一以贯之。庄子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庄子不谈做人与抱负,只谈快乐和自由,他认为“心”是精神上的“我”,是“心”对客观世界做出判断。如果说老子所思落脚点在于社会治乱,那么庄子则重点考量人们精神的自由,心灵的解放。在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与颜回对话,揭示道家“心斋”的修养方法,即专一志向,摒弃物欲之心,用心而非
4、只是耳朵去听物。这旨在摒弃感官知觉和感性理性,以获得一颗无欲无求、无是无非、无物无我的虚静澄明之心,如此便可游心于大道天地人间世。庄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动心”,既体现道家心性论之要义,也可谓真正做到悟道与逍遥。(三)佛教:明心以见性,顿悟即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中,不断演变发展,与儒家和道家齐头并进、鼎足而立,而儒、道两家关于“心”的思想也多受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身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静默”的思想有其特殊的魅力和智慧。佛教强调“心”,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佛心,佛心皆净,只因惹了尘埃烦恼才难以自见本心。如此,禅宗六祖慧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思想 融入 人文 教育 探究 294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