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共2434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科学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共2434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共2434字).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学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共2434字)科学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 一、科学思维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通过组织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思维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按照具体思维方法的逻辑组织授课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科学思维教育。在引人电压概念时,可应用类比法教学,教师可按照类比法思路开展教学。首先,展示水流和电流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找出相似属性,如水流有一定方向,电流也有一定方向;水流推动水轮机的速度大小不同,电流使灯泡发光的亮度也不同接着进行类比:水流动时,要使水路畅通,推理可知电流流动也要有处处连通的电路;水流动时要有水压,推理可知电流动时要有电压;由水压随髙度差变大而增加,
2、类比可知,电压也会随某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此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类比具有偶然性,要想知道结果是否确切,还需通过验证才确定其准确性。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人了解类比法的运用与优点,引导学生学会联想知识、触类旁通,启发创新的灵感。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促进科学思维教育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环节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的,教师通过设计实验、引导探究以达到促进科学思维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探究物质吸热能力”的教学中,传统实验是将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并测出煤油和水的初始温度,然后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每隔记录一次温度,通过比较吸收相同热量所升高的温度来分析物质的吸热能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3、:而实际实验教学中却发现这一实验存在以下不足:()实验安装费时且有一定危险。()酒精灯不可能完全相同,烧杯底部平整导致受热不够均匀。()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时只能凭借印象,产生疑问时也无法重新实验观察,学生往往对结论理解不透,要耗费很长时间去记忆、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围绕吸热能力和质量、升高温度等的关系展开讨论,力争更好地推理论证严谨的方案,如采用同一个红外加热器保证两个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方式基本相同,且试管底部为半圆,受热相对均匀。在分析吸热能力强弱时,突出转换思维和控制变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实验图像(可以在实验中保存)找到两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的点,发现两种物质所用的加热时间长短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思维 初中 物理 教学 中的 实践 243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