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科学救国思想传播及其特色.docx





《《科学》的科学救国思想传播及其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的科学救国思想传播及其特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科学的科学救国思想传播及其特色 1915年创办的科学是中国近代发行B寸间最长的综合性科学期刊,科学救国思想贯穿干其传播过程。科学的科学救国思想传播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绽开,分别对应着科字学问与科学观念的传播,科学救国主见与科学文化的传播,科学教化与科学探讨的传播科学的科学救国思想呈现出整体性、包涵性、渐进性等特征。 1915年,“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学问为帜志”的科学期刊科学在上海问世,开创了科学传播的新时代。科学杂志是中国闻名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办到1950年停刊,到1957年复刊后又停刊,再至11015年复刊始终出版至今。近代以来,在“救亡图存”这个主题下,中国人从多个维度寻找着
2、“救国”方略,“科学救国”即其中重要方略之一。科学作为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媒介,“科学救国”理念贯穿于科学传播之中。“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及其科学杂志的刊行,是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标记。”1探讨科学期刊中的“科学救国”思想传播,能够从一侧面呈现“科学救国”思潮的脉络,相识科学期刊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科学的创立及科学救国思想传播的概况 科学由美国康奈尔高校的中国留学生1914年6月起先筹备和编辑,1915年1月在上海出版。科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其背后的科学组织中国科学社密不行分。中国科学社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团体,最初是为了编辑、发行科学而组成,后成为科学发展的坚毅后盾。科学是
3、中国科学社的机关刊物,是贯彻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意图,进行科学传播的媒介。 “科学救国的思潮发端于鸦片斗争时期,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设计思想之一。”2但是“科学救国”的思潮高涨时期,则是在民国初年。所谓“科学救国”,就是主见通过提倡、探讨、发展科学和技术达到救国的目的,它是近代先进学问分子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所表现出的理性觉醒,是近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潮。 “科学救国”思想贯穿于科学杂志近代的发展过程。1915年1月,科学月刊第1期出版发行,任鸿隽、杨锉、胡明复等科学社成员纷纷著文立说,大力传播科学学问及科学救国思想,在国内思想界文化界引起剧烈的反响。主要创办者之一的任鸿隽
4、在科学第1卷发刊词中,全面论述了科学的强大威力,大声疾呼:“继兹以往,代兴与神州学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唯科学乎!”这完全是一份科学救国的宣言。中国科学社成立后,以五位董事名义刊登在科学第2卷第8期的本社致留美同学书,再一次发出了“科学救国”的呼喊:“科学为近世文化之特彩,西方富强之泉源,事实俱在,无特缕陈。吾侪负笈异域,将欲取彼有用之学术,救我垂绝之国命。舍图科学之发达,其道莫由。” 科学杂志在近代发展的过程中,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作者队伍,为科学的出版和发行奠定了基础。在人数众多的作者队伍中,核心作者群体是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发起创办科学杂志并成立中国科学社的理事和会员们,
5、如任鸿隽、杨铨、竺可祯、秉志、胡明复、赵元任等人他们不仅仅谋求科学杂志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干脆为科学撰写文章。 科学传播了大量的科学学问,为促进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主动的贡献,正如林文照这样评价科学的传播内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及其他学科,有很多重大发觉,在技术科学上也有很多重大的独创,基本上都是在科学月刊上作了详略不等的介绍和评述,诸如伦琴射线、镭的放射性、原子结构学说、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电子管、无线电技术等等。”3 科学中科学救国思想传播的三层面 “科学救国思想是一个富于理性、匠心独运、思路清楚,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其中,科学
6、本体论、科学精神论、科学价值论和科学应用论构成了这一体系的基本框架。”4从传播的角度,科学救国思想应是以救国为目的的一种主见的传播。科学的科学救国思想呈现出来一个完整的,以科学为核心手段的救国方略、以传播对象划分,科学中的科学救国思想传播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绽开。 个人层面:科学学问、科学观念的传播 科学救国思想的传播必需先以读者科学学问的增长和科学观念的培育为前提。科学提倡科学救国的首要任务是向一般大众传播科学学问。 科学介绍的科学学问主要包括科学理论学问和好用技术学问,如在创刊号上刊登的胡明复的万有引力定律、杨孝述的歐姆定律,任鸿隽发表于第5卷第11期的爱因斯坦之重力学说;科学学问方
7、面,涉及生理卫生、口常保健、天文地理,如竺可祯发表于第3卷第9期的论早婚及婚属嫁之害,唐钺的雷电说和食荤与食素之厉害沦等。 在传播学问的同时,还要使读者拥有正确的科学观念,全面相识科学的本质在科学创刊号的其次篇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缘由中,就提到:“科学者,智识而有统系者之大名。就广义言之,凡智识之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井然独绎一事物者,皆得谓之科学。自狭义言之,则智识之关于某一现象,其推理重试验,其察物有条贯,而又能分别关联抽举其大例者谓之科学”。任鸿隽在1916年科学第2卷第!期发表的科学精神论一文,对科学及科学精神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述,有助于旧人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内涵:“利一学精神者何?求真
8、理是已。真理者,肯定名词也真理之为何物,无不在也科学家之所以知者,以事实为基,以试验为稽,以推用为表,以证念为决,而无所容心于已成之教,前人之言。又不特无容心已也,苟已成之教,前人之言,有与吾所见之真理相背者,则虽艰难其身,赴汤蹈火以与之战,至死而不悔,若是者吾谓之科学精神。”任鸿隽认为,中国不仅缺少科学,更缺少科学精神,中国若想发展科学,必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社会层面:科学救国主见与科学文化的传播 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全社会都在寻求富强复兴的途径,器物救国、制度救国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利学提倡科学救国,必需要拿出充分的论据说明科学对于社会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促进作用,从而使读者信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救国 思想 传播 及其 特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