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科学家的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青年科学家的成长.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个青年科学家的成长 人物简介 王晓东,华裔生物化学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德克萨斯高校西南医学中心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探讨所探讨员、北京生命科学探讨所所长。自11015年以来,主要致力于人体细胞凋亡的探讨。2004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多项国际生物探讨奖,其中包括2004年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2022年“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王晓东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生物化学科学家,他跑在分子生物学探讨的最前沿,他试图解密细胞凋亡的终极规律。王晓东教授当时以41岁的“低龄”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该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王晓东教授自幼好学,并且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初中阶段是人生
2、的重要时期,在这3年里,王晓东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老师们一样认为,初中时期的王晓东很会支配自己的时间,有着很强的创新求异思维实力。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王晓东利用业余时间,在初中阶段就已经自学完成了全部中学课程,但王晓东没有急于成为一名少年高校生。为了使自己的学习基础更扎实,初中毕业后,王晓东进入河南师范高校附属中学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升入中学后,王晓东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果也始终排在年级前列。王晓东的高考成果已经达到北京高校和清华高校这两所国内闻名高校的录用分数线,因为王晓东喜爱生物专业,在老师们的建议下,他选择报考了北京师范高校的生物系。 进入北京师范高校生物系后,王晓东很
3、快就以优异的学习成果和明理睿智的品德赢得了老师与同学们的敬重和信任,他不但在班上担当学习委员,还常常参与学校里其他社团的活动,是一位学习、工作两不误的好学生。 在第四届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年会上,王晓东教授作了题为一个青年科学家的成长的报告。报告中没有艰深的学术理论,王教授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通过他自身的成长经验,和大家共享了一个科学家的成长历程。 Q:王教授,您好!在您的求学生涯或科研工作中,有没有那么一个人或一件事对您有着深刻的影响或起着确定性的作用?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的不同阶段,有三件事对我影响最深。可以说,是这三件事帮助我奠定了我的科学观。 事务一:本科阶段 11010年,我考入北京师
4、范高校学习。读大三的时候,在一次微生物试验课上,老师留的作业是从自己的口腔里做一个刮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要看到一种叫“多杆螺旋体”的微生物。课程从下午2点起先,到晚上6点,全部的同学都看到了,只剩下我一个人还没看到。正值我一遍遍做试验的时候,薛绍白老师正好经过,帮我做了一个口腔刮片,告知我显微镜下的螺旋体在哪里。然而我用劲视察了好几次,还是没有找到。尽管在心里我特别希望告知薛老师我已经望见了,但是最终我还是诚恳地告知他:“我没有视察到。” 其次天,我就被薛绍白老师邀请到家里,他还邀请我报考他的探讨生。而当时我准备报考外校的探讨生,但薛老师结合我的探讨方向和特长,和我分析报考外校与本校的优劣。薛老
5、师的亲切关切和照看让我感动不已,经过深化的考虑之后,最终我确定报考本校,接着师从薛老师做探讨,并成了他的明星学生。也正是在薛老师的支持下,我于11015年顺当赴美留学,迈出了我科研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 薛绍白老师之所以让我报考他的探讨生,我想并不是因为我很聪慧、很勤奋刻苦,而是因为我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我有一说一,没看到就是没有看到。我认为,做科研的,就应当秉承有一说一、求真务实的科学看法。而这种科学看法是做全部科学探讨的基石,少了这一点,全部的探讨都没法进行。 事务二: 博士阶段 探讨生毕业后,我考进了美国德克萨斯州闻名学府西南医学探讨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刚刚考入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攻
6、读博士学位的我,显得异样兴奋,因为我发觉我的导师是一位特别厉害的“角色”博士毕业之后发表的25篇论文中,有一半被美国权威学术杂志所刊登,甚至本科阶段的一项探讨让美国的一家知名生物技术公司获得了一百零一亿的市值。我本以为在这样的导师帮助下,自己会有更广袤的发展空间。但是,很快我不由得陷入苦恼之中。原来,我的导师虽然科研实力很强,但是在教学上却很“木讷”,这令我很苦恼。 但我并没有气馁,反而没日没夜地把自己独自关在试验室做试验。那段时间,我每天独自由试验室里做试验做到凌晨3点多。我不断地学习基础理论,每天自己去想,自己去琢磨,独自去品尝失败的味道因为没有探讨成果,我差点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然而,正是
7、这种屡败屡试、越挫越勇的精神,让我在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Joseph L.Goldstein和Michael S.Brown教授读博士后之后,仅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此前21个博士后相继探讨失败的关于怎样调整人体细胞胆固醇含量的重大难题。 每位科学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挫败,但要拿出屡败屡试、越挫越勇的精神来。我自己做试验也经常看到负面的结果,每天都会失败。但是其次天起来的时候,又想到了可以比昨天做得更好的地方。虽然每天都有失败,但是每天都有新的盼望。我们常说:“失败乃是胜利之母。”对待失败我们要容忍,要像对待胜利一样,对待失败。 事务三:博士后阶段 就在通过艰苦攻关,解决了调整人
8、体细胞胆固醇含量的重大课题之后,我本以为打开这扇神奇的“门”,下面就会有更多的相关成果诞生,会发表更多的优秀论文。然而,此时我的两位导师却希望我放弃对这个课题的探讨,而将这个课题转交他人跟进、探讨。当时我一百零一思不得其解,后来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我彻底想通了正如导师对我说的,我既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怎样调整人体细胞胆固醇含量的重大难题解决了,那证明我有足够的实力去探讨更难、更重要的问题。于是,后来我选择了当今最前沿学科细胞凋亡规律探讨。细胞凋亡是人体机体的一种特别生理功能,对人体正常发育和清除损伤细胞有重要作用,而探讨凋亡的缺陷是探究人体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难度较大但意义非凡。 经过十几年的
9、艰苦探讨和探究,我和我领导的试验室最终胜利发觉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机理作用,于2004年和2022年分别荣获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和“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假如当时我照旧沿着胆固醇代谢的领域往前走,或许我恒久也不会跳出导师所构架好的思想。所以,我也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和团队给我创建了如此宽松而自由的学术氛围。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指身体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限制的细胞自主地有序地死亡。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假如细胞的凋亡发生紊乱,则可能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有干脆或间接的关系,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能够诱发细胞凋亡的因素许多,如射线、
10、药物等。 这件事也奠定了我科学观的另一面选择探讨领域的时候,不要跟风。大家都能想到的、都能做到的,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做了。做科学探讨的,肯定要勇于探究新领域,攀登更高、更险的科学高峰,这样才会更有心得,才能在科研道路上有所建树。 Q:您曾是美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也是屡屡被外界看好的最有希望“冲击诺贝尔奖”的人。您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认为,做科学的人要耐得住“孤独”,守得住“清贫”,不能急功近利,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尤其在尖端科学领域,有许多不行预见性。假如太过功利,就会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彻底击垮。因此青年人做科研,肯定沉得下心来,做到用心致志、心无旁骛,剔除浮躁与功利,否则重大
11、的科技突破肯定会和你擦肩而过。 再者,获得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行求的事情,它不应当成为科学家的追求目标。科学工作本身是一件肃穆而精细的事情,它须要安宁静静的环境。一个专业的科学家真正能够被人记住的,是他所做出的科研成果,而非获得什么荣誉。 Q: 既然,诺贝尔奖不是您追求的最终目标,那么您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对于将来,我最大的心愿便是把北京生命科学探讨所建成国际一流的生物探讨所,并摸索出一套能对其他科研机构起示范作用的科研管理体制。在我看来,我个人的成果是由努力加幸运获得的,离真正的胜利还很远。虽然这么多年我始终在美国生活、工作,但我还是希望能把我的所学带回祖国,为祖国培育更多的人才,取得更多的成果,这也是我当时出国的初衷。 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