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docx
《心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 【摘 要】 心痹为五脏痹之一,是按五脏组织分类的风湿病三级痹病。黄帝内经之后,众多中医文献中对心痹系统论治较少,以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心痹相识不清。通过对历代文献有关切痹的论述进行整理和探讨,包括心痹的病名、心痹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心痹的论述及心痹的治疗等,以便能更清楚地相识心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心痹;五脏痹;风湿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2.03.014 心痹多由脉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而致;脉痹若见胸闷、心悸、短气者为心痹1。心为五脏之一,五脏即指肺、脾
2、、心、肝、肾,是中医解剖学和生理学上的概念,在人体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中医认为,五体合五脏,五体痹2进一步发展可深化五脏,影响五脏功能,而形成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肾痹,统称为“五脏痹”3。心痹为五脏痹之一,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4-5,心痹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黄帝内经之后,众多中医文献中对心痹系统论治较少,即使现代编写出版的中医教材及各种中医论著也很少涉及。虽然历代部分医家也对心痹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但仍不系统,且相识模糊,以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学者把痹病仅仅看作是以肢体关节难受麻木等为主的一类疾患,完全摒弃了五脏痹的内容,与内经原旨殊不符合。随着对风湿病探讨的深化,心痹的临床症状并不少
3、见,越来越多的学者相识到心痹的重要性。本文对有关切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探讨,对其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1 心痹的病名 有关切痹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心痹论之较详。隋唐时期巢元方、孙思邈等论有脉痹入心,并提及心痹。其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在“六极”门下论五脏痹,强调了痹病由“痹”到“极”,由实到虚的演化发展过程,其所述“脉极”与心痹关系亲密。宋代圣济总录则首次将心痹单独列出,系统论述其理法方药。其后心痹文献渐较丰富,但多不出内经之说。明清时期对心痹的相识有所发展,对心痹的论述较多,使心痹出现了一病多名。 1.1 心 痹 心痹之名始见于内经,在素问 痹论中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4、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素问五脏生成曰:“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心脉,微大为心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曰:“风痹呕逆,不能饮食者,心痹也。”宋代圣济总录则明确强调:“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另外,难经太平圣惠方脉因证治普济方奇效良方医学正传医学纲目医学入门明医指掌证治准绳景岳全书类经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内经博议张氏医通症因脉治顾松园医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源流 相关 历史文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