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创作过程看艺术主客体的相互交融_陈亚民.doc
《从艺术创作过程看艺术主客体的相互交融_陈亚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艺术创作过程看艺术主客体的相互交融_陈亚民.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 2005 年 第 25 卷 第 4 期 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 Vol.25 No.4 2005 从艺术创作过程看艺术主客体的相互交融 陈亚民 (山 东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 山 东 济 南 250100) 摘 要 :艺术不是简单地模拟客观对 象 , 也不单纯是主观精神的反映 。 它是审美主 客体双向 交互作用的产物 。 了解这一原则对于把握艺术创造的特点和规律至关重要 。 关 键词 :主 体 ;客 体 ;交 融 中 图 分类 号 :I04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07-1792 (20
2、05) 04-0293-03 一 清 代 著名 画 家 郑 板 桥 曾 为 竹 “ 题话 ” 曰 :“ 江 馆 清 秋 , 晨 起 看 竹 , 烟 光 、 日 影 、 露 气 ,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 胸中勃勃 , 遂有画意 。 其实胸中之竹 , 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 因 而 磨 墨 、 展 纸 、 落 笔 , 倏 作 变 相 , 手中 之 竹 , 又 不是胸 中 之竹 也 。 ” 郑板桥这 段 话告 诉 我们 , 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相同 。 它是自然形态的 “ 园中之竹 ” , 经过 了 “ 眼 中 之竹 ” 、 “ 胸 中 之 竹 ” 、 “ 手 中 之 竹 ” 几 个
3、 阶 段 “ 变 相 ” 而 成 。 这 段 话 非 常 形 象 生 动 地描述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重要阶段 , 即艺术体验 、 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 。 在每个不同的阶 段 , 都存在着主客体相互交融的现象 。 首 先 , 在 艺 术 体 验 阶 段 , 这 种 交 融 体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层 次 上 :当 艺术 主 体 面 对 审 美 客 体 时 , 双方都不再是单独的存在 , 而是变成一种关系性产物 , 在这里 , 主客体本质发生了对 应交换 , 一方面 , 主体改变着客体 :主 体 不 再 把它所面 对 的客体 看 做是固定 不 变的实 体 , 而是经过主体的同化和过滤 , 改变着客
4、体的内在性质和结构网络 , 变成了主体的结构因 素 ;另 一 方面 , 客 体 也 介入主体并改 变 着主 体 , 使主体的内在 结 构根据客 体要求发生 变 异 。 郑板桥从 “ 园中之竹 ” 到 “ 眼中之竹 ” 的转化就发生在这一阶段 , “ 园中之竹 ” 本是 客观存在 , 是 “ 第一客体 ” , 但当它成为主体的关照对象时 , 双方就构成了一种关系性存 在 , 即艺术主体在对客体投入视觉注意的瞬间 , 他所把握到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同于客观事 物本身 , 而是主体的 “ 组织 ” 、 “ 建构 ” 之物了 , 此时 , “ 园中之竹 ” 经过了主体视觉的选 择和改造 , 实现了客体的主
5、体化 , 成为 “ 眼中之竹 ” 。 并非所有的客观事物都能成为主体的观照对象 , 这取决于主体视觉的主动选择性 。 对 于视知觉所具有的主动性 , 西方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做过大量实验 , 通过记录 、 比较 、 分 收稿日期 :2005-05-29 作者简 介 :陈亚 民 (1965 ), 女 , 山 东荷泽 人 ,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 院 2004 级 文 艺学博 士 研究生 , 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的研究 。 双 重 主 体 析 实 验 者 对观 看 的 描 述 , 美 国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家 鲁 道夫 阿 恩 海 姆 得 出结 论 :感 知 , 尤其 是 视知觉 , 具有思维
6、的一切本领 。 他指出 “ 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觉形式 ” , “ 积极的选 择 是 视 觉 的一 种 基 本 特征 ” 1 (P53) 。 视 知 觉 与 其 它 心理 因 素 的相 互 制约 与 互 动 , 进 一 步排 除 了被动接受的可能性 , 使得观看变成了 一种搜索和探寻 , 一种带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 在人 们观照自然的背后 , 存在着其文化意识以及哲学观 、 自然观也包括艺术观的影响 。 面对同 一事物 , 不同人的观照反映有很大程度上的共性之处 , 但这种观照又有个性之处 。 这主要 是指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个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反应部分 , 在文化环境 、 习俗时 尚
7、 、 生活经验 、 艺术修养 、 个人趣味以及联想 、 思维 、 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 的观照效应 。 同样性质的现实生活与不同主体的发生联系 , 被不同的心理结构图式所同 化 , 就会变成不同的主观的客体性现实 , 这是一个主客体双向逆反的交融过程 。 一方面 , 主体变为具有客体性质的主体 , 客体肯定主体 ;另 一方 面 , 客体的属性符合主体的需要 , 客体具有主体的特性 , 只有客体的属性经过主客体相互交融而具有了主体的属性 , 才能够 转化为 “ 第二客体 ” , 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 二 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艺术构思阶段 。 在这一阶段 , 艺术主体将尚不系统的 、
8、凌乱的 生活素材 , 经过艺术思维构思成独特的艺术意象 。 这是一个由主体自身分化组合之后所形 成的双重主体的交融活动建构内在审美意象的过程 。 主体将自身分化为表现主体和理性主 体 , 一 般 来 说 , 表 现 主 体 是 情 感 、 想 象 、 造 型 的 主 体 , 主 要 表 现 为 无意 识 的 活 动 ;而 理 性 主体则会对表现主体加以控制和规范 , 主要体现为有意识的理性活动 。 表现主体常常处于 被激情和想像所主宰 、 不由自主 、 如醉如痴的忘我状态 , 而理性主体则对奔涌而至的情感 潮流予以调节和规范 , 让它按照一定的轨道流向意识所指向的目标 。 交互作用 , 融合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创作 过程 艺术 主客 相互 交融 陈亚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