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docx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继承,实践,探究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之一。该论对于中医的临床实践,特殊是对于急性胃肠疾患的诊治更有好用价值。现就学习和实践体会,谈谈个人对该论的相识。 1.经文释义 呕,即通常所言胃气上逆之呕吐;吐酸,泛指呕吐酸水。 暴注,金刘完素谓:“暴注,卒暴注泄也。清高士宗也谓:“暴注卒然洞泄也”。暴者,形容起病急重;注,一泄如注,形容泻势颇甚。现在多将暴注释为:卒然发作,泻下如注的泄泻或下利。暴注可以理解为严峻的急性腹泻。 下迫,明张景岳谓:“后重里急迫痛也。下迫,即肛门的窘迫症状。现在一般将迫下释为:是形容泄泻下利
2、时,直肠肛门部有一种窘迫痛热、欲泻不泻的不适感,即通常所说的里急后重。 本条病机明确指出:呕酸、吐酸,或发作急促的腹泻下利并伴有里急后重之状者,其病因病机为热,病性属热证。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析义所述:“诸呕吐酸,有因饮食停滞,有因热邪犯胃,或肝气犯胃,气郁化火所致。暴注下迫,则多因湿热伤及肠胃,致传化失常而生。诸症既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个别发生。 2.症之病机 本条病机发朝气理,前贤医家们曾有较多地分析和论述。诸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谓:“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饮食人胃,被湿热郁遏,其食不得传化,故作酸也”。明方隅医林绳墨在论吞酸、吐酸时也谓:“皆由湿热积聚于肠胃,停滞饮食,致胃不能
3、传化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清浊相干,气逆于内,蕴蓄而成酸”,在论及下迫时谓:“假泻不便,后重窘痛,此因湿热蕴积,二便不利,气滞有助于火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谓:“胃热则呕,酸者肝之味也,火盛金伤,不能制木,则肝木自甚”,“暴注者,卒暴注泄者,后重里急也,胃肠有热,传化失常,火性急速,故如是也,下迫者,后重里急也”。 综观前人之论,“呕吐酸,暴注下迫”之症,其发生之因皆为湿热蕴结于肠胃。胃统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现热邪与宿食互结,壅积在胃,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致区吐,吐酸。热壅肠道,小肠不能受承,大肠无以化物,传导失常,故而腹泻,暴注下迫。而酸味属肝,肝郁化热,肝气横逆,也是导
4、致胃肠升降失常的重要机理之一。因此,可以认为呕酸吐酸,暴注下迫产生的主要机理在于肝失疏泄,肝郁化火,肝气横逆,犯及胃肠,使胃肠升降传导失常,清浊不分,湿热内蕴,上逆于胃则呕酸吐酸,下迫于肠则泄泻下利。凡此,皆为实热之证,故曰皆属于热。 3.治则用药 基于历代医家对“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理解相识,呕酸吐酸产生的机理为肝胃郁热、肝胃失和,胃气上逆所致。治疗应以清肝和胃、降逆止呕为主要治则。暴注下迫,源于胃肠蕴热,热迫于肠,传导失固。治疗则应以清肠泻热、固涩止泻为主。在这方面,前人曾创制了一些治疗呕酸泻利的有效名方以传世。诸如:张仲景的黄芩汤、刘河间的芍药汤、朱丹溪的左金丸、陈师义等和剂
5、局方的戊己丸等。清汪昂曾以“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己,热泻热痢服之安”之句教谕于后学。 4.临床实践 呕酸、吐酸、暴注泄利之症,多见于急性胃炎、肠炎、痢疾或伤食腹泻等疾患,而且常以实热证较为多见。先贤对于各症的治疗曾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阅历,对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很有启发。 呕酸、吐酸常见于胃病疾患过程中。朱丹溪丹溪心法论治吞酸谓:“二陈汤加茱萸、黄连各炒,随时令迭其佐使,苍术、茯苓为辅佐”;方隅医林绳墨论治呕酸、吐酸时更谓:“宜清胃中之湿热,兼以健脾理气可也。用二陈汤加苍、朴、术、附、姜汁炒黄连治之,无不愈矣”;现代中医学家岳美中则有以伤寒论生姜泻心汤治疗消化不良下利、胃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呕吐 暴注下迫 属于 临床意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