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利的影响及对策(续)(薛选世)-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docx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利的影响及对策(续)(薛选世)-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利的影响及对策(续)(薛选世)-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利的影响及对策(续)(薛选世)|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续上期)31加强宣扬教化,提高全民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互联网和报纸等传媒手段,实行多种形式,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改变的宣扬教化,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改变有关学问和技术的培训,在大中小学教学中,引入应对气候改变的学问内容,普及防卫气象灾难、避险自救、节能减排的基本学问,提高公众对气候改变及其影响的科学相识,强化应对气候改变的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和责随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形成有助于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改变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应对气候改变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提高公众应急
2、避险、自救互救的学问水平和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突发事务的实力,建立有助于节电、节水、节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和消费者运用节能环保型产品,增加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企业参加和公众监督的作用,开设节能环保事务举报电话和网站,完善气候改变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促进公众和社会各界参加减缓气候改变的行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32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建立完善水利规划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方向,抓紧完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重点河湖的岸线利用规
3、划、防洪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坚持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相统一、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举、水利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行业规划相连接,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正确处理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爱护、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妥当支配好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建设与环境爱护等各项任务,合理确定流域防洪、除涝、水资源爱护、供水、浇灌、水能开发、河流生态、水土保持、航运等规划目标和布局方案,建立功能齐全、覆盖全面、层级配套、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水利规划体系,系统分析全球气候变温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导致流域下垫面变更,对流域洪水、干旱、水
4、资源、生态与环境以及河流情势的影响,探讨应对气候改变的政策措施,主动开展重大规划和重大工程的气候环境论证,为制订规划供应基础性的科学依据和评估。同时,系统分析规划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生态爱护的影响,综合评价规划实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资金筹措、环境影响、移民安置、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完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论证决策机制,落实好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防洪影响评价制度和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强化水利规划的指导、约束、调控作用,促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
5、、有效爱护和综合利用水资源,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实力相适应,维护河流健康,促进人水和谐发展。33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依法治水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与减缓和适应气候改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以水法、防洪法配套法规建设和水土保持法修订为重点,制定中长期水政策框架,尽快制定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抗旱条例、地下水管理条例、水资源论证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法规和中长期水政策框架,制订出台有关洪水管理、水资源利用、水环境爱护、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构筑有利于水资源环境节约爱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在修订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应对气候改变的要求,
6、探讨水利行业的气象灾难防卫标准、监测预警标准和气候影响评估标准,制定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应对气候改变方面的法规政策,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改变供应法律保证。同时,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强化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完善水行政许可制度,推行水行政许可规范化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加大水行政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提高执法实力和水平,严格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道湖泊、污染水体、破坏水环境等水事违法行为,规范和约束涉水事务,维护良好的水利发展秩序,促进水利健康发展。3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大力
7、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坚持在爱护中开发,在开发中爱护,从向大自然过度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从粗放开发、盲目开发、低效利用转变为集约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制定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指标,统筹水量水质、地表地下水、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强化统一调度,保证重点缺水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用水需求。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实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逼严峻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需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水
8、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污染总量限排标准,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实施总量限制的污染物种类,在实现增产的同时较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水土流失严峻地区,要实行爱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根据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划分水能资源的重点开发区、保留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制度,强化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实施水能资源开发许可,逐步建立水能资源有偿运用制度,对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开发有序。我国水力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国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4亿
9、kW,分布广泛,遍及全国30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65%的小水电集中西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小水电资源占全国的50%以上。我国的农村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点就有十几万个,分布在1600多个县,要统筹农夫利益、地方发展与生态环境爱护,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扩大小水电代燃料规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库移民补偿机制和促进库区经济发展、水库移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改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合理有序的开发利用水力资源,有效爱护生态环境。同时,加大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完善区域性调水工程和水库工程,提高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主动开发利用雨洪资源、再生水
10、、海水及微咸水利用等特别规水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进一步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沼气、秸秆气化、水电、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和供热、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利用、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量削减高碳排放能源的运用,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效爱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5加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坚持供需协调、综合平衡、爱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优化水质的原则,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为“以供定需”,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以流域为单元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建立健全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以用水总量限制
11、和定额管理为核心、以水价调整为杠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障的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总量限制、定额管理、以水定产(地)、配水到户、公众参加、水量交易、水票流转、城乡一体”运行机制和体制,激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峻的用水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抓紧制定流域水量安排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健全各流域、各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限制指标体系,尽快完善各行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各地区、各行业乃至各用水单位的水资源运用权指标,明晰初始水权,实行水量微观定额指标管理,确定产品生产或服务的科学用水定额,推动水权转换,建立国家水权制度,主动培育水市场,
12、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有偿运用制度,加快建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水资源利用亲密相关的行业发展规划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制度,加强用水计量的监督管理,实行节水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和水功能区划,提出分阶段限制方案,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信息管理,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节水配套法规体系,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各项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爱护和科学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加大农业节水力度,主动发展节水、高效的现代浇灌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全面推动全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强以小型水利为重点的农
13、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和土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结合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规划和新建配套灌区,开发粮食生产的后备战略资源。在干旱缺水地区和山区,因地制宜地修建中小微型蓄引提工程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提高抗旱实力。在水资源条件允许的牧区,发展以浇灌草场为重点的牧区水利,提高草原载畜实力,实施“小建设”,实现“大爱护”。并主动推广先进、相宜的先进节水增效技术,提高浇灌水有效利用系数,基本实现全国浇灌用水总量零增长。加强城市和工业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大力推广节水器具,狠抓城市生活节水,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重点,逐步向乡镇全面推动的节水格局,建立稳定牢靠
14、的城市供水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障实力。加强火力发电、石油化工、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发展节水减污型产业,主动利用再生水,降低用水定额,增加废水处理与回用实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强特别规水源利用,替代淡水资源。同时,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和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探讨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等。探讨开发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浇灌节水、旱作节水与生物节水综合配套技术,重点突破精量浇灌技术、智能化农业用水管理技术及设备,加强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探讨、开
15、发与推广,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加强水资源爱护和水环境治理,以复原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水源地爱护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遏制盲目兴建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促进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同时,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和水功能区划,确定水功能区水质爱护目标,核定水域纳污实力和总量,实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建立以水环境承载实力为基础的排污权管理制度和饮用水水源区管理制度,完善水源地爱护监管的长效机制和重大水污染事务快速反应机制,实行排污总量限制、定额
16、管理、水质监测、超标预警、过量惩处,加强江河源头、入河排污口和省界断面、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和输水沿线、三峡库区、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和爱护,建立完善供水水源地爱护和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严格取水和退水水质管理,实行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水功能区和主要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要求。大力加强农村环境爱护,实行农村改水改厕,削减生活用水污染和有机污染物排放。同时,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干脆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节能减排
17、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状况的考核和监督,并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状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推翻”制,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有效限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36加强江河湖海治理,建立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放在首位,从维护河流健康的高度动身,科学支配河道、湖泊、枢纽、蓄滞洪区,依法规范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加快主要江河堤防、城市和重要经济区河段的堤防达标建设,实施重要江河河段的河势限制和清淤疏浚,加强重要跨界河流整治和国土防护,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候变化 中国水利 影响 对策 薛选世 适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