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中国佛教四大丛林.docx
《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中国佛教四大丛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中国佛教四大丛林.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佛教丛林制度与佛教音乐风格区的相互关系:中国佛教四大丛林 摘 要:中国佛教音乐的南北分野及交融问题自古代始终沿袭下来;清末民初以降,还作为一条红线或纽带,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佛乐变迁发展过程。要想正确地相识这一过程,便有必要论及佛教寺院的丛林制度及其对之产生的重要影响。由于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分别实行了跨地域性的和地域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和沟通途径,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播观念。即使在一一百零一零一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时期,二者在传播和分布的广度以及影响力的深度上,都完全不行相提并论。从其中的十方丛林来看,当时的南派佛教声韵已经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在北方丛林中也已经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各
2、种地域性的寺院音乐风格类型,也以不同的子孙丛林为聚集地,得以不同程度的保存和发挥其功能作用。还值得留意的是,数一百零一年来,在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丛林制度的身影,其整个寺院音乐风格格局也随之而有较大的变更。对于这个在不同佛教文化区域中出现的“十方丛林”化的趋同性时代潮流特征,学术界应当赐予相应的重视和对之绽开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音乐艺术;佛教;丛林制度;佛教音乐;风格区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佛教音乐的南北分野及交融问题自古代始终沿袭下来;清末民初以降,还作为一条红线或纽带,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佛乐变迁发展过程。要想正确地相识这一过程,便有必要预先论及
3、佛教寺院的丛林制度及其对之产生的重要影响。由于十方丛林与子孙丛林分别实行了跨地域性的和地域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和沟通途径,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播观念。还值得留意的是,数一百零一年来,在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领域,也相继出现了丛林制度的身影,其整个寺院音乐风格格局也随之而有较大的变更。本文将针对上述北传、南传两派佛教音乐的共性特点开展相关的比较探讨。 一、南派与北派: 汉传佛教寺院音乐风格的分野与交融 中国的寺院佛教音乐有梵呗和器乐两类,近代以来在梵呗自身内部及梵呗与器乐二者之间,都存在着南派、北派的风格区分及相互交融的问题。应当说,近代以来形成的南北音乐风格划分,是长期以来社会历史发展进
4、步和不同佛教文化流派交融的结果。 1南、北两派佛乐的跨地域性与地域性传播 在佛教音乐探讨中,有关佛教梵呗的南、北风格区分,目前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中国南方与北方的佛教音乐风格不同,北方雄劲爽利、朴实易懂;南方细腻艳逸、委婉曲折。北方系统以五台山为代表,南方系统以峨眉山寺庙音乐为代表。形成不同风格的缘由,一方面是由于佛教传派各异,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各地民间音乐风格不同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近代以来,各地的佛教仪式音乐声腔,在南方以天宁寺的腔调比较闻名,称为“天宁寺腔”;北方以五台山最为闻名,称为“五台山腔” 。依据对不同学者的看法及迄今佛乐分布状况的统计,可见上述后一种观点好像
5、更合乎实际一些。 比佛教音乐的南、北风格区分更为显要的问题是,由于近世以来南、北两派分别依靠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寺院制度,分别实行跨地域性的和地域性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传播和沟通途径,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传播观念在传播、分布的广度以及影响力的深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若论其在佛教音乐发展过程中的详细表现,就像有学者认为的,当代各地许多寺院的梵呗都传自江南。自古以来梵呗有南北之分,所谓南北派以长江为界。北派梵呗在当代的寺院中已经无影无踪,全国已基本上完全统一于江南的南派梵呗。但在口法、韵味上仍存在着肯定的差异。那么,这种佛教音乐南北分治的状况是何时起先形成?又是何时出现逆转,以致形成南派梵呗的一统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丛林 制度 音乐风格 相互关系 中国佛教 四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