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辛弃疾词三首.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辛弃疾词三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知识讲解_辛弃疾词三首.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辛弃疾词三首编稿:姜虹 审稿:程彦芳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他的情感。3.学习辛弃疾词的艺术手法。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
2、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贺新郎辛弃疾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达十年之
3、久后,绍熙三年(1192)春,被起用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绍熙五年(1194)秋七月,以谏官黄艾论列被罢帅任。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次年江西铅山期思渡新居落成,“新葺茅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这首词就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字词汇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遥岑(cn) 玉簪螺髻(j) 鲈鱼堪脍(kui) 揾英雄泪(wn) 青玉案元夕蓦(m)然 阑珊(ln)贺新郎妩媚(w) 搔首(so) 浊醪(lo)重点语句(1)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3)我见青山多妩媚,
4、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课文精要理解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青玉案元夕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贺新郎 此词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寂寞与苦闷的心情,表达了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知音难求的孤寂与激愤,也表现了不肯追名逐利的高洁情操。把握重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5、秋无际。因为作者身在南京,所以看到的是楚天。由于地势高,能看到浩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愁”的是故国难回,“恨”的是力有余而施展不了。开阔的天地,撞击着辛弃疾的英雄情怀。向远处的北方看,群山绵延不绝,他的愁苦之情油然而生,那远方曾经是他的故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夕阳西下时,人会情绪高亢,感慨颇多。辛弃疾想到自己只是个江南的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什么也做不了,能做的只有拍栏杆,表达自己激荡的情绪;看兵器,看不能使用的兵器。即使这样,也没人能理解他,淋漓尽致地写出辛弃疾渴望有所为,却只能甘于落寞的无奈。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
6、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季鹰、求田问舍”的典故,说明不能像季鹰那样只顾自己的富足和美满,不能只是“求田问舍”,应该有所为。“树犹如此”的典故是说,想有所作为但时不我待,他现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为心犹不甘,但又无奈,只能让女子擦拭自己的英雄泪。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像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
7、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游乐着,“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词的上阕,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下阕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
8、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辨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地狂欢,陶醉在热闹场景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他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
9、人物内心的活动。这三句,历来也为人传诵。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贺新郎这首词的上片一开头“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即引用了论语中的典故。论语述而篇记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如果说,孔子慨叹的是其道不行;那么辛弃疾引用它,就有慨叹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之意。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故交零落,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也是很自然的。这里“只今余几”与结句“知我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知识 讲解 辛弃疾词三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