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科举的利弊-科举的利弊.docx
《论清代科举的利弊-科举的利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清代科举的利弊-科举的利弊.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清代科举的利弊|科举的利弊 【摘要】清代科举制度是清朝政府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作为清政府一种较为成熟、完备的选官制度,从政治、社会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弊端也自不待言。【关键词】清代科举;利弊1.清代的科举制度自古民间就始终传诵着“洞旁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为人生两大幸事,可见“金榜题名”是当时社会多少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府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它始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清朝末年被废除。纵观历史,它存在了1300余年。清代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它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科考制度,即在参与科
2、考之前要首先取得入学资格,而取得入学资格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称为童试的县、府、院三级考试;二是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童试被认为是入士的正途而受人敬重,相比之下,监生就地位相对较低。童试,通常也称之为童子试。它包括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府试及院试全部通过的考生就有了功名,也就是我们常称的“秀才”,可以进入士大夫阶层,享受朝廷的实惠政策。“秀才”可参与下一级乡试。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是乡试,乡试每三年一科。其发的榜称为“乙榜”,考中的称之为“举人”,中了“举人”便有了做官的资格。“举人”可于其次年三月参与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其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3、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与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由皇帝主持和出题,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能参与的贡士一般状况下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状况。但是,进士便是功名的终点,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4人能够三元及第。殿试录用名单称为“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其次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其中,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经过考核,成果较好及年龄较轻者即可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其余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等职。2.科举制度的贡献清代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观念几个方面都有主动的
4、作用。2.1政治方面清代科举制度有利于中心集权的巩固。科举制度采纳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同等竞争的方式方法,因此具有公开、公允、公正的一面。这样做能使得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能加强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打破了某一家族垄断权力场的局面,体现了考试的公允原则,使得更多寒门学子有通过读书走进官场的机会,对于社会的稳定不无裨益。清代科举制度同样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因此选拔上来的人才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许多人的政绩也是很显赫的。当时社会许多治国之才正是出自中举之人。统治阶级的巩固、社会的稳定、官员素养的提高,干脆的结果就是皇权的巩固。科举制度的实行,收到了集权中心
5、、巩固统治的效果。清代科举制度对于民族团结也是有主动作用的。我国地域宽阔,民族众多,处于大杂居的状态。从中国建立封建王朝以来,都实行了少数民族统一制度,尤其是在人才选拔制度上,对于边远省份都赐予了特别照看。清代将状元、榜眼、探花奖给边远省份,赐予边远省份人才激励,对于凝合力的提升有主动的作用。而且清代实行“文官隔省,武官隔道”的回避本籍的做法,既避开了地方势力的滋生,促进了各地人员的往来,增进感情上的沟通。2.2文化方面科举制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教化的发展作用很大。清代科举制度以经史子集为内容,并且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保存是有主动影响的,并且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带来了文学的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科举 利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