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孔子与儒学.docx
《孔子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孔子与儒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孔子与儒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孔子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孔子与儒学 摘 要:孔子兴学,繁衍了中华三千年的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影响深远,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人格等方面,到处可见到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印痕,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关键词:儒学 人格 圣人 贤人 境界儒家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身体力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儒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也就是说,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儒家的身教和言教,假如说可以影响别人,那也不是强加式的,而是引导式的。儒者提示、启悟与他生活在一起的学生或四周的人,领悟、觉识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价值。儒家教
2、化的目的是成就人格,主要通过提升境界和做修养功夫来实现。在儒学的话语系统中,说到人格,是不探讨自然人的,而只探讨道德人。儒家不排斥功利,但指责仅仅以个人功利作为生活总目标的人,并称之为小人。君子与小人之辩,是人格与非人格的区分。道德人当然首先是自然人,道德人并非不讲功利,但人格境界是从价值上说的。孔子所提示的人格,是君子人格,其最高境界是“圣”即“圣人”的境界,次高的境界是贤人的境界,然后是君子的境界。孔子继承先哲所提倡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义、礼、智、信等价值志向,是中国人安家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值志向通过孔子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出来。先说君子。孔子指出,君子的人
3、格境界、修养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君子与一百零一姓是有差别的。作为管理者的君子与被管理者的一百零一姓的关系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孔子确定君子的物质利益要求和食色欲望的满意,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再说圣人,历史上被尊奉为圣或圣人的,都是后死者对前人的追封。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
4、述而)有操守的君子是现实人,而圣人是志向人。现实的人们与志向的圣人有时空的阻隔,二者相接,是通过耳的听闻,气的感应,心的沟通。是通过接受音乐、乐教的熏陶,通过耳闻,进入心灵。关于仁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仁”字,其内涵是有层次区分的,高一层次的“仁”可以统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在儒家看来“仁”和“仁人”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孔子从不轻许人(包括他自己)为“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对于他的学生,如子路、冉有、公西华,他确定其才,但未期许为“仁”。他对管仲违礼有严厉的指责,但承认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避开了生灵涂炭,在这个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儒学 人格 境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