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影响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一、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缘由分析 基础教化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的历程,10年来,我区广阔中小学品德课老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努力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新的课程理念逐步树立,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肯定的提高。但不行否认的是,课堂教学也存在着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有情境、有问题、有“互动”、有“探究”,却少有感动与愉悦,学生虽然获得了一些学问,但由于这些学问没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内化为学生的品质,这样的品德课教学,从根本上讲是低效的。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
2、视;目标设置形式化,实际操作性、视察性和可检测性差;表述不科学,经常把课程对老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目标混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经常与教学主题偏离,课堂教学随意的现象依旧存在。 2.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是学习的主子”出名无实,老师依旧限制着教学的走向,牵引着学生的思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民主课堂仍旧停留在表层。课堂上少有学生发问,问题更多被老师的预设占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错位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缺乏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有的只是对老师的依靠和对教材的依靠。 3.老师引领不到位。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参加、情感体验、合作沟通、阅历共享等,却忽视了老师对教学的必要引领。教学活
3、动因为缺少老师的引领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变得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只能在浅层次上徘徊。 4.教学活动形式化。课堂教学中“探讨”不少,“探究”许多,多数出名无实,不仅奢侈了学生珍贵的时间,而且简单使学生丢失学习的爱好和参加教学的热忱;情境过于简洁、问题缺乏思维含量,有些教学内容针对主题的表现力不够。 5.教学针对性不强。多数老师的教案主要体现的是老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考虑甚少。探讨学情不够,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就不强。或者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没有重点,学生简单驾驭的内容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往往因为时间不够而草草收场;或者补充过多,造成课堂容量过大,分散了学习主题,偏离了教学目标,挤占了
4、本可以用于学生思索和发觉的时间,导致教学浅层低效。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峻影响着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影响着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造成教学低效的缘由许多,有教化主管部门的缘由,如:对品德课程重视不够,对课程落实监管不够,对老师的评价考核不到位等;有学校的缘由,如:课程意识不强,常规管理松懈,教研气氛不浓,评价理念滞后,老师培训跟不上等;有老师的缘由:一是老师的学问结构及专业素养制约了对品德课程性质、理念、内容及学习方式的理解与把握,品德课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对老师组织教学的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学问储
5、备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现实中,品德课老师驾驭课程的实力与课程要求相距甚远,多数老师只是靠着阅历和感觉组织教学;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学问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化观念和教学方式没能彻底变更,品德课程的实施要求根植于学生的生活,要引导学生探究生活并在探究中融入生活、酷爱生活,而老师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及身边的课程资源阅历不足,新课程理念还无法真正转化为老师自觉的教学行为;三是老师对课标、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探讨不够,对学习主题没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只是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教学缺少必要的深度与宽度。 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建
6、议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最关键的因素是老师。老师只有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问观、评价观等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课标为教学准则,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最基本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化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具有法定的指导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及老师组织实施教学的唯一依据。 假如说过去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学问和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如今的课程标准则着眼于将来社会对国民素养的基本要求。所以,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就体现在各个
7、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是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必需要把握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也是老师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调整都必需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要求进行。老师备课时要细致探讨课程标准中以学生行为为主体表达的“内容目标”,探讨课标如何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呈现学生的行为目标的;要细致探讨课程标准中以老师行为为主体表达的“提示与建议”,把握有关内容教学的侧重、难易、详略等要求,恰当处理好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式,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 用目标引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有目标才有动力,有目标才有效率。教学同样离不开
8、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动身点和落脚点,是引领教学全过程的风向标和检验教学成果的试金石。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详细的教学目标,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必需围绕教学目标绽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有的老师认为教学任务就是教科书上的学问点,其实不然,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教学任务中的学问部分,教学任务还包括实力的培育、方法的驾驭、情感的发展、思想教化等很多内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达成了,教学任务才算完成。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学问是基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过程方法是途径和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情感看
9、法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目的是让学生乐学。”假如说,过去我们的教学注意的是教学效果的外在改变是否背会了书本上的学问的话,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内在的改变学习动机、学习爱好、学习实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后的思想感情改变。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由“关注学问”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要由“给出学问”转向“引起活动”,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在亲身经验的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获得学问的实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以及沟通合作的实力,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看法价值观教化。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三维目标割裂,顾此失彼”。那么,如何有效整合三维目标、使三维目标落在
10、实处呢?我认为,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要考虑这节课要帮助学生驾驭哪些基本观点;其次要考虑学生在这节课的学问层面上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阅历和相关学问,这些生活阅历和学问中哪些可以作为这节课的铺垫,从而使这节课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考虑设计怎样的情境、选择怎样的案例、提出怎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和驾驭这些观点;第四要考虑如何利用这部分学问为学生供应实力训练的空间、情感看法价值观渗透的空间,向学生进行实力的培育和正确看法、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化。 目标越详细,越有操作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有利于克服教学的随意性
11、,保证教学优质高效完成。 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文中强调:老师在备课时关注的不仅仅是“教材如何处理”,更重要的是“目标是否清楚”;上课时关注的不仅仅是老师“有无告知”,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无明白”;不仅仅是“方法是否好看与新奇”,而是“方法与目标是否一样”;布置作业时关注的不该是“多做练习”,而是“检测目标”;反馈结果时关注的不仅仅是“告知结果”,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 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开展真实的品德教化 真实是一切教化的灵魂,只有真实才是最有劝服力的,才是最有教化意义的,才会被学生接受和认同。 拥有美国“卓越小学老师”称号的史蒂文维利的社会课被美国评为“一百零一佳课程设
12、计”。他的教学特点是从身边司空见惯和熟识的事物中,引出好玩的学习话题,营造一种自由探究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投入到真实的问题当中而不是练习册中,投入到独到的探讨中而不是课本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的热忱、关切的话题引向课程要求,让学生们的天分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展。 例如:维利从学生穿着的鞋子切入,引出价格、年头、资源、劳动力价值等一系列涉及经济学的问题,进而又以鞋子为载体,通过对鞋子生产地、价格等问题进一步追问,从经济学领域的基本内涵引申出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改变以及国际贸易的相识 维利的教学实践告知我们,教化要根植于学生真实的生活,在调查探讨、成果展示等真实的学习经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自
13、己所学所做的东西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练习题,而是能给人们带来帮助并能在自己四周产生影响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维利的教学实践也告知我们,老师不是讲师,但老师肯定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的重要他人。所以,我们的老师应向维利学习,教学中要坚固树立“教化就是服务”的理念,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成长服务。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动身,备课要做到先备学生如何学,再备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学。激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老师带着方法上讲台,老师要努力把“教”堂变成“学”堂,把“教学”变成“帮学”。 教学中,老师要擅长从学生的生活中捕获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有教化意义和教化价值的学习话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
14、下,通过干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如:探讨、沟通、表演、外出调查、访谈、试验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四周的环境、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的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体验,积累干脆的阅历和才智,让学生在课程中找到自己的所需,明白课程对自己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获得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相识和理解。 老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擅长捕获课堂中的“生成点”,养成教化要落在实处对学生的要求“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提升教学的层次效能 品德课是一门特别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不仅课程理念新、教学方式新,课程留给老师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对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创生课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5、。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化领悟课程精神,擅长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详细化的道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在行为决策与践行中提升道德才智,本课程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 新课程明确指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故,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引导”而非“包办代替”。教学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详细、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找寻、收集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主动的心理氛围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等,而且老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
16、走,又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是要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精神状态。老师要时刻追问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比如,在设计每一个活动或设置每一个情境时,追问自己:设计这个活动或情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儿?活动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活动是否有可操作性,本班的学生能否开展起来?活动是否必需,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等等,只有这样,教学目标的达成才有保障。 基于情境开展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理念,也是目前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老师在设置情境时不仅要紧扣教学重点、体现学科特点,还要留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明白所学学问的
17、价值;老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学生已有的认知阅历和生活阅历是其构建新知的基础;情境要详细、生动、形象,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感性相识向理性相识转化与升华。 德育本质上是实践性的才智,情感体验、亲身践行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即“活动”是品德课实施的主要载体,但“活动”不是随意的自由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内含教化意义和教化价值的活动,假如活动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缺乏老师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提炼,学生获得的只是表面的、零散的感性相识,活动承载的教化意义和教化价值也不能很好地被
18、学生理解与内化,活动的教化效果就降低了。 强化创新实践意识,提高老师的执教实力 “每一位从事教化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化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在于要有自己对教化独立的理解,有自己对教化长久的追求,并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须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种工作看法,是一种进取精神,具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也肯定具有开放的头脑、探究的欲望和勇于超越自己的精神品行,而这些品行本身就极具教化力气,是优秀老师重要的人格特质。学会创新,意味着老师能够不断地探究新知以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意味着老师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博采众长、开阔视野、拓
19、展思维,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建性活动。教学的创建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任何教材蕴涵的不止是文字表达的学问,还有人类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老师的教化和教学就是要把这些静态的学问活化,把平面的学问立体化。如何“活化”、“立体化”?须要老师将书本上凝固的文字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书本学问具有现实性和生活性,使科学富有人文价值,成为学生相识社会、理解生活的指南。 教学的创建还体现在选择适合学生和本人的教法学法,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主动探究的有激情、有灵性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驾驭学问的同时对学问有一个新的相识。 北京师范高校肖川教授说:“我们希望老师创新,不是要求老师能探究出新的教化教学规律,而是希望老师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化才智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从而体现于自己的日常的、微小的教化行为中,提升自己的执教实力与执教水平。” 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