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惠更斯到爱因斯坦.docx
《从惠更斯到爱因斯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惠更斯到爱因斯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惠更斯到爱因斯坦 引子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将2022年定为“国际光年”,将一系列与光有关的重大历史事务进行关联,其目的是增加人们对光科学及其应用成就的了解,为人类在能源、教化、农业、通信和健康等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供应解决方案。 1010年前,诞生于今伊拉克巴士拉城的阿拉伯物理学家伊本海赛木发表了光学之书,不仅系统阐述了失传已久的古希腊光学学问,而且加上了他在透镜的放大效应、大气折射方面的见解,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做了学问储备。200年前,法国外省工程师、物理学家菲涅耳汲取了光波动学说创始人惠更斯的次波概念,复兴并完善了光的波动学说。150年前,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认为光就是电磁波
2、。101年前,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指出光线受到引力场的作用会发生弯曲。在此之前的1905年,他用光量子概念胜利地说明了光电效应。50年前,彭齐亚斯和威尔逊预料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同年高锟在光导纤维通讯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几千年来,人类始终在找寻光的本质。光原委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构成如何?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人们。从神的隐喻到科学分析,经验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就在思索“光的直进、折射和反射”等问题。恩培多克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国古代墨经中也有不少关于光学现象的论述。而真正对光的本质进行科学探讨,是从1600年左右起先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光的本性的
3、观点。之后,惠更斯、牛顿、托马斯杨、菲涅耳、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等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做出了卓越贡献。光学从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发展到量子光学的过程中,也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其他领域的发展。“在整个物理学发展中。还没有任何一个课题,能像对光的本性的探讨那样,意义巨大,影响深远,为物理学开拓出这样多的新境界。” 历史上,以牛顿、拉普拉斯、毕奥等为代表的光的微粒派,和以惠更斯、托马斯杨、菲涅耳等为代表的波动派之间绽开了多个回合的论争。两大阵营大将辈出,互有输赢,各领风骚上一百零一年。这段历史也是史家之最爱,为了强调冲突的戏剧效果,往往将双方的对峙说成是阵线分明,誓不两立。这与史实相差甚远。本文从汹涌澎湃
4、的历史中选择了三个典型阶段,试图通过展示其中被忽视的部分,还原真实曲折的探讨过程,彰显科学探讨成果得到承认之不易。 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 笛卡儿首先提出了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假说:光是类似于微粒的一种物质;光是一种以“以太,为媒质的压力。“光在本质上是一种压力,在一种完全弹性的、充溢一切空间的媒质中传递”。 无论惠更斯,还是牛顿,都是从笛卡儿的学说动身,在汲取并最终抛弃笛卡儿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两大对立的流派微粒说和波动说。 微粒说是原子论的一个变种。17世纪初,始终占据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已经千疮一百零一孔,自然哲学家们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学说来代替它。1610-1650年,一种源于伊壁鸠鲁学派及其
5、原子论的机械哲学流行起来。根据机械哲学,宇宙就是某种类型的机械装置,宇宙中的一切,包括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和心灵都由众多运动着的特别小的颗粒构成。 光的微粒说类似于原子论,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在原子论中,原子本身是不行分的,而在微粒说中,微粒原则上是可分的。微粒是单一的,无限小的,具有形态、大小、颜色和其他物理性质。光就是由这些微小的离散颗粒组成,以光速并带有冲力沿着直线行进。根据这种设想,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镜面成像、透镜成像等光学现象都不难说明。 惠更斯在1690年出版的光论一书中,主见“光同声一样,是以球形波面传播的”。根据以他名字命名的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阵面上的各点,都是放射子
6、波的新波源,在其后的随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阵面。他由此说明了反射、折射以及冰洲石的奇异折射现象。由于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因此惠更斯提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质应当充溢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 牛顿早在1664年就起先光学探讨。1666年。他用三棱镜进行了闻名的色散试验,发觉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1668年,牛顿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样机。1673年,牛顿把经过改进的反射望远镜献给了英国皇家学会。1673年,牛顿发表了关于光和颜色的理论一文,并到皇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白光经过棱镜产生色散,分成七色光,这是因为不同颜色微粒的混合与分开造成的。牛顿的主见遭到赞成光波动说的胡
7、克的尖锐指责。牛顿特殊生气,称胡克完全没有理解自己这一划时代发觉的意义。胡克时任皇家学会的“试验秘书”,脾气很大,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牛顿的光学探讨停顿了一段时间,不再公开发表这方面的论文,他将已完成的著作光学延迟到胡克过世后才出版。 牛顿认为波动说不能简洁明白地说明光的直线传播,不能说明光在晶体中传播时所显示出光的传播的不对称性。其次,光传播的“以太”介质假说让人难以置信。其实,这里涉及科学理论的说明力问题。反射、折射等现象属于几何光学范畴,用微粒说来说明比较直观,易于理解与接受,用波动说也能说明,只不过没有微粒说的说明那样直观。但对于像“牛顿环”这样的现象,用波动说说明就顺理成章,而用微粒
8、说来说明就有点牵强。 在惠更斯和牛顿的论争中,双方都只抓对方的弱项,用试验视察的结果来判定对方理论是否正确。惠更斯指出,假如光是微粒性的,那么来自不同光源的光线在交叉时就会因发生碰撞而变更方向,但当时并没有发觉这种现象。而在牛顿看来,假如光是一种波,它应当同声波一样可以绕过障碍物,而不会产生影子。可在试验中,光线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并没有出现。 1733年,胡克去世,同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此时的牛顿已俨然成为欧洲科学界的教皇。没有了惠更斯和胡克,波动学说阵营已无力应战。牛顿派的微粒说占了上风,统治光学界一个世纪之久。 其实牛顿与惠更斯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水火不容的敌我关系。惠更斯与牛顿之间在
9、学术中互有交往,牛顿从惠更斯的著作中得到不少启示,称其为“德高望重的惠更斯”,“当代最宏大的几何学家”。惠更斯在60岁时,为了探望牛顿和其他几位科学家,他带病从荷兰前往英国。 尽管牛顿不喜爱别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在学术问题上他还是保持了学者应有的谦逊。他曾反复设计一些光学试验,具体记录了不同薄膜所呈现的各不相同的“牛顿环”。“在我关于光的粒子结构理论中,我做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我作这结论并没有肯定确定。只能用一个词来表示:可能。”惠更斯更是如此。他在1690年出版的光论的序言中写道:“还有很多有关光的本性问题有待探究,我没有妄称已经揭示出光的本性,而我将特别感谢那些能弥补我在学问上的不足的
10、人。”阴 有学者认为牛顿并非纯粹的微粒说者,而是微粒说与波动说的某种“怪异混合”,甚至与“波粒二象性”有很大的相像性。考虑到“波粒二象性”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绝非波动说与微粒说的简洁组合或综合,这种说法是不合乎历史的,过于抬高牛顿了。 菲涅耳令波动说胜出 在1816至1819年间,几个闻名的微粒说者已经意识到了干涉理论可以说明微粒说无法说明的现象。他们面临着选择,要么选择干涉理论,要么固执己见。最初的反应是仅将干涉理论作为一个唯象理论。 托马斯杨的出现,让微粒说的一统地位起先出现动摇。牛顿之后的英国,微粒说占据主流。法国也是如此。其中的大将,是在当时被称为“法国牛顿”的拉普拉斯。拉普拉斯在政治上
11、见风使舵,以政治投机著名,曾毛遂自荐当过拿破仑的内政部长六个月。尽管微粒派极力捍卫,但在说明干涉、衍射等光学现象时却捉襟见肘,相反,用波动理论说明则简洁很多。菲涅耳美丽的数学表述,从内部分化了微粒说的阵营;一些原先反对波动说的学者起先“改宗”或“倒戈”。就连一些最坚决的成员也起先动摇,在事实面前接受波动学说。以菲涅耳获得1819年法国科学院的奖作为转折点,光的波动理论重新获得主导权。 托马斯杨诞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的一个贵格会教徒家庭。他应当是当时英格兰最博学、最多才多艺的人。他在特别年轻时就驾驭了几十种语言。他最初学医,1796年在格丁根获得博士学位。早在1794年,刚20出头的他成为英国皇
12、家学会会员。17301年,他继承了舅公的遗产,从而衣食无忧,成为一名独立的开业医生。1801年至1804年,他是英国皇家探讨院的物理教授,后来成为经度委员会的秘书。去世前不久,他起先对保险感爱好。1827年,他被选为法国科学院仅有的8位外国院士之一。杨特别看重自己的医生角色,他的很多科学论文都是匿名发表的。他在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尤其是在“罗塞塔石碑”的文学分辨方面做出过显著贡献。在英语世界里,他被认为是引入“印欧语系”概念的人。 一起先,杨是在一些试验事实的基础上对牛顿的光学理论产生怀疑。他把光和声进行了类比,发觉两者在重叠后都有增加和减弱的现象。1801年,他进行了闻名的双缝干涉试验。1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惠更斯 爱因斯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