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关键技术综述.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关键技术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关键技术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关键技术综述 组织网络系统,以此协同感知、采集和处理监测区域中的被感知对象信息,再第一时间将其发送给视察者。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SoC片上系统、微机电系统、低功耗无线传输技术的日臻完善,使得无线传感器网络也得到了重点探讨及飞速发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能显著提高人类对物理环境的远端监视和限制实力,从而实现信息世界、物理现实与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因此在国防军事、环境监测、智能交通、医疗保健、物流管理、农牧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广泛的作用,并可称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21项技术之一2。 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结构 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与结构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无线传感
2、器网络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展深化,同时也拓展出多种实际的应用模式。电信标准化部门认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智能传感节点组成的网络,能够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实施部署。国内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则可描述为:“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及其他网络基础设施,对物理世界进行信息采集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及为用户供应服务的网络化信息系统”。 虽然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无线传感网络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概念,但从理论上已经认定无线传感器网络一般具有信息感知、信息处理、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供应等功能,而且通常是由大量廉价传感节点、一个或多个汇聚节点和网关所组成的有
3、机自治整体,其结构实现则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传感节点能自组织地形成无线网络,利用协作方式采集数据,并经多跳方式传输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对来自多个传感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选择、分发,进一步地传输给网关节点;而网关节点则可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现有的以太网、无线局域网或移动数据通信网络的良好、全面互通。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模型 由于基础设施的差异和无线传感器应用类型之多样,使得无线传感器的体系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的两层体系架构,以及欧盟的五层体系架构。而我国则在2022年提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层体系架构,并于2022年国际传感器网络标准化第一次大会上提交了相关的标准提案,其体系架构即
4、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底层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低成本、低功耗的传感节点组成,以此实现静态参数监测和动态目标探测,并且通过多跳等组网方式将各传感节点的监测数据传送到汇聚节点。图2中的中层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由汇聚节点、接入节点和数据业务流量较大的高端传感器组成,能够实现对来自底层传感节点的数据处理,而且亦能实现与互联网或电信网络的互联互通。而高层无线传感器网络则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借以承载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应用业务。 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实现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现方案主要包括网络与通信技术、协同信息处理技术、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如图3所示。其中,网络与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从传感节点到用户
5、端的有效传输;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从困难信息中获得有效的分析结果,包括信号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与分类、协同感知、目标跟踪等;管理技术则是对分布的传感节点进行管理和协调,并依据功能可将其分为能量管理、拓扑管理、移动管理和任务管理等。 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及探讨现状 多数状况下,无线传感器网络须要大规模地部署于野外环境,其节点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都非常有限,且往往采纳开放的无线通信方式,因此在牢靠性、平安性等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基于此,能量效率、定位技术、时间同步、数据融合和平安技术即均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需着重考虑的关键技术。下面对其绽开逐一的分析与阐述。 3.1 能量效率 无线传感节点一
6、般由电池驱动,因而能量配备有限,而且对于大多数的应用场合,进行能量补给几乎是零可能,这就使得能量效率将干脆影响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时间,也必定成为设计时优先考虑的重要约束。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消耗主要散布在信息感应、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这三个过程。为了提高能量效率,时下在传感节点上可采纳动态电压调整和动态能量管理的功能设计;在数据通信过程则运用诸如IP、6LowPAN、Rime等3低能耗的通信协议。同时系统还应具有包括休眠内容的能量管理模式,即在不须要工作时可使节点进入休眠状态。 3.2 定位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应用于事务监测,只有事务数据和位置信息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信息,而且路由
7、协议、网络管理等也须要本地节点的位置信息,因此定位技术即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稳定、牢靠运行的探讨基础。但由于测量误差、计算约束,以及各类应用场合对定位技术的鲁棒性、可扩展性、连同定性精度所提出的不同需求,相应提出了多种定位方法,如基于测距的Ad Hoc定位技术4、基于时间的TPS5定位技术,以及CPE6、APIT7等基于预留的定位技术等。 3.3 时间同步 无线传感器节点均配备有本地时钟,节点对事务感知、目标跟踪、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等操作都与本地时序信息亲密相关,各个节点间就须要相应进行本地时钟信息的高频交互,以达到且保持全局时间的协调一样,并为上层的协同机制供应技术支撑。时间同步时主要须要考虑
8、随机时延的影响,现有的同步协议有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TPSN8、时钟扩散同步协议TDP9、基于速度扩散协议RDP10等。 3.4 数据融合 由于传感器节点采纳大规模、分布式部署,相邻节点所产生的感知数据往往带有高度的相关性,这就产生肯定的冗余数据,因而须要数据融合技术以对相邻节点所采集的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而只将处理后的少量有效结果传输给汇聚节点。经过数据融合可以显著降低传输数据量,节约中间节点的能量和带宽,从而减轻网络负荷,并延长网络寿命。有关方面的探讨主要有基于生产树的数据融合,如最短路径树、贪心增长树、E-Span算法11等;基于网络性能考虑的数据融合,如AIDA算法12;以及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关键技术 综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