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的探索.docx
《关于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的探索.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的探索 摘 要: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是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究和实践的理论成果,通过对其核心基础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体现了传统中医诊疗疾病的实质。而新中医作为肯定意义上的原始创新,对将来国家总体医疗水平的提升,特殊是对当今国内和世界中医药学术界、教化界应当有着肯定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新中医;新中医理论;核心基础;原始创新 中图分类号:R2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0112-080-06 近现代以来,中医界始终都未能拿得出多少自信和公认的重大发觉、独创和创建。缘由或许就是在西医的影响下,对中医药的探讨走的都是一些西医学的探讨路子。为此几年以前,笔者曾撰
2、文说:“中医的出路何在?怎样才有中医的前途?”这个问题,值得全部中医人深思。中医人自己要努力争气,要以各自的大才智来对中医的整个理论进行大视眼的探讨,同时要坚决不浮夸不虚华,实事求是地努力进行脚踏实地的临床。不然,真正中医的灭亡,罪过不在努力或客观无意灭亡中医者,而在作为不争气的中医人的我们! 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是忍辱负重救人、闭关面壁研医、凳子一坐十年的结果。它既来自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反思,也来自对临床实践阅历的总结与升华,还圆融了现代医学的某些基本理念。由于它既没有把中医庸俗化,也没有把中医玄学化,而是对中医作了相应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因而能使学习者不论有否医学教化背景,都能通过
3、新中医理论来高屋建瓴地悟入传统中医经典核心,并快速地进入临床临证的诊疗,避开了穷十数年甚或数十年尚徘徊在中医门外见病茫然无底的无奈。 有人说:“一本佳作、一个学说、一个理论的问世,或许就标记着中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笔者固不敢断言新中医理论及其体系将会给当代或将来的中医带来什么,但是却知道没有理论的创新就必定没有行业的进步。 新中医是个比较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系统理论,从基础到临床应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变更现行概念模糊、逻辑混乱、不能尽如人意的中医理论及其体系。 新中医理论的核心基础和原始创新由八大章来体现。 1 疾病认知 由于疾病是医学探讨的着眼点和归宿,所以第一章讲“疾病认知”。首先明确“医
4、学的终极目的”,是“医家对病患或伤者在其生命寿数结束之前的治病、疗伤或保命,即应用最快捷、合理和人道的诊疗手段来解除病患或伤者身心的病苦、伤痛,保持其生命的正常或存在。”并强调人类全部的医学作为,比如医学决策、管理、教化、科研,以至医学出版等等,都应当是干脆或间接地为了临床或临证的这一医学的终极目的。 疾病学问包括“疾病溯源”、“疾病要件”、“疾病诊疗”三部分。 第一节“疾病溯源”,分为“疾病涵义”、“疾病必定”。在“疾病涵义”中,从“疾”、“病”两字的说文解字,知道疾病是身心两个方面的,有外因引起和内因引起之分。 从疾病字义的引申,知道疾病包括小疾、大病,小疾为中医源头经典所称的“未病”,多
5、为功能性的气质病变,有稍微感知而短暂不要命,所以人们可以“讳疾忌医”,就如历史上的齐桓公;大病为中医源头经典所称的“已病”,多半已是器质性的形质病变,中医在源头经典里边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往往搞不好就得“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防患于未然。 再从疾病的现代涵义,知道当今“疾”跟“病”在程度上已经不分了,于是出现了滥用药物的过度治疗;外伤性的“疾”跟内伤性的“病”也不分了,比如战场上的伤员又叫作“伤病员”,结果现在的许多“病患”也就被当成了“伤员”,动则送入外科切割。 在“疾病必定”中,从疾病难以避
6、开,知道外界环境因素跟自身业力果报的困难关系。从疾病常也必需,知道疾病其实也是许多人为了达到某些隐秘的目的而有意无意利用的一种手段,平凡的人甚至须要依靠疾病来充溢其一百零一无聊赖的生活。 其次节“疾病要件”,讲疾病的发生和疾病的构成。从疾病发生,知道疾病发生的条件首先须要有病原,然后须要有病因。所谓病原是指病因构成的原始因素和疾病发生的原始条件,而病因则是病原和人的个体发生非正常关系的严峻作用方式,这个作用方式是导致人体疾病发生的关键。假如有特定的病原,但是那病原和人体并没有发生非正常的关系,则疾病同样不会发生。现行中医理论没有“病原”的概念,于是也就把病原混淆成了病因。比如,风、寒、暑、湿、
7、燥等季候气象就被认为是外感疾病的病因,其实对个体人而言,这些季候气象只不过是病原,它们一旦伤及人体,其“伤”才是病因。再比如,怒、喜、思、悲、恐等内在情志也同样被视为病因,殊不知它们也不过就是人的正常心情,当其损害了人体则为病原,而其力度太大或持续过久才应当视为病因。 然后,在疾病构成中,知道疾病是由病邪和病质构成的。病邪指的是肯定的病原作用于特定的机体所产生或形成的宏观产物。中医历来都没有“细菌”、“病毒”等病邪概念。明白人都能感知到,中医治病从不问是病毒还是细菌,更不问是衣原体还是什么冠状病毒,只是辨证用药。举个例子:数年以前笔者接诊过一个姓郝的6岁男孩,从县医院出院来的,出院证明写的是“
8、因患颅内感染:病毒性脑炎病,于2004年12月13日入住儿科,经镇痛、降颅压、对症支持等治疗,现:无改变”。笔者诊为痰结气虚,痰为病邪,处以益气祛痰方药,一剂知三剂已,至今一切正常。可见,中医的病邪观跟现代西医学的病邪观不一样。 疾病的构成,病邪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病质。病质是失常的生命元素。生命元素新中医认为是人体生命得以维系其存在的宏观基本要素。病质本质上属于“正”,与病邪之“邪”是相对的。生命元素往往因病邪导致异样而为病质,病质形成又可导致病邪深重。传统中医没有“病质”的概念。 第三节“疾病诊疗”,首先会明确“标本”的概念。传统中医认为“本”是阴阳,但是新中医把本扩大到了整个生命元素,因为
9、生命元素是中医针对的核心,不论怎样诊断,不论怎样治疗,都是落实到生命元素上。比如如今最为常见的腰痛,人们一般都首先会想到是“肾虚”,但中医的诊断却必需落实到是“肾阴虚”、“肾阳虚”还是“肾气虚”或者“肾精不足”,包括现代西医学所认定的“腰椎间盘脱出”,那主要是肾气不足引起的。在中医看来,腰椎是人体支撑系统最重要的部位,而腰椎间盘是这个重要部位的“榫头”。当脾气虚怯,张力不够,就导致上边直立不起;当肾气虚怯,张力不够,就导致下面支撑不住。上立不起就前倾,下撑不住就后倒,腰椎折损,背脊“坍塌”,腰的这个椎间盘“榫头”就必定“脱出”了。 由于认为生命元素是“正”,“正”即“本”,而与正相对的病邪就是
10、“标”。于是,标本问题就明确成了正邪问题。这对临床上“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具有干脆的指导作用。 “疾病诊疗”包括“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两个部分。在“疾病诊断”部分,首先会明白“证”的实在概念。行内人都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特长,可以说没有辨证论治就没有中医。“证”自然就成了中医理论的最核心概念,但是从中医辞海、中医大辞典以及历来各版中医院校教材等中医资料来看,“证”的定义却始终是繁复不清的。新中医认为,证就是疾病条件下,正或邪在人体全身或局部的状态,又叫病机或者证机。比如阴虚气滞、阳虚寒凝、肝血不足、胃气上逆、湿热下注、痰饮阻肺,等等。由于证,意味着生命元素的异样或为害病邪
11、的存在,简称正异、邪在,那么辨证,实际就是要辨别或诊断正异或邪在的状态。正异、邪在都表现为什么样的异样或存在状态呢?正异无非是生命元素数量呈现不足,流通失却畅达,位置发生偏离,简称量少、失畅、位离;邪在则为为害病邪气概肆虐猛烈,质地坚顽难化,势力留存体内,简称势盛、质坚、蓄留。 既然疾病就是正异、邪在,诊断疾病就是辨别正异、邪在,那么治疗疾病就应当是还转正异、祛除邪在了。针对正异的量少、失畅、位离,那么还正就相应要扶正、理正与纳正;针对邪在的势盛、质坚、蓄留,祛邪当然就作相应的抗邪、化邪和排邪。 2 基本观念 其次章,基本观念,讲“公理三观”,也就是学中医的人必需具备的三个基本共识,一是人境相
12、应,二是生物全息,三是动态联系。 第一节“人境相应”。境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才”观念,又细分为天才环境、地才环境和人才环境。 都知道,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生存生活于自然和社会中,无不受天、地、人三才环境的影响。天才环境主要或首先影响人的起居,通过天文气象;地才环境主要或首先影响人的饮食,通过地理物产;人才环境主要或首先影响人的心态,通过人事情感。人患病最先和最终都必定是与天、地、人环境不相应。怎样可以做到与天、地、人三才环境相应呢?必需是整个社会有顺天时、讲卫生、求和谐的概念氛围,而个人也当有慎起居、适饮食、平心态的意识修为。 举个例子,中医在源头经典黄帝内经
13、226;素问的其次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倡如何顺天时: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养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养长;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生、长、化、收、藏”指什么呢?能量。能量在传统中医里被明白地称为“阳气”。其对人体的重要意义,中医早就意识到了,并且在经典中告诫:“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人不能违拗天时。这大抵就是“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原始本义。 其次节“生物全息”。这一节将建立特定的部分是整体的缩影、整体的信息通过特定的部分能够得以反映的观念。生物全息的提法得益于当代已故山东高校教授张颖清在上世纪七十三年头
14、的工作,现在已经深化人心,但生物全息的思想中医早在源头经典时期就已经有了。 中医的特色耳诊、眼诊、脉诊、掌诊等诊断理论及其应用,就是基于生物全息观。当代生物工程学上的克隆技术,也正是生物全息观的成果。 第三节“动态联系”。这部分可以知道,运动是联系的,因而探讨人体身心疾病必需坚持联系而非孤立的观点。中医历来称道“见痰不治痰,见血休止血,识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一个高超的医家一般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往往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另一方面,联系是动态的,因而又必需要求坚持动态而非静止的观点。针对患者的特定疾病,假如处方,中医原则上不该一个方子处究竟,因为疾病的病质跟病邪是会随
15、着病情的发展或医家的治疗而改变的,也就是说,证会变。既然证变了,则治疗方案也要随之而变。这就是体现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如今中医药学术界那么多期刊杂志,都充斥着太多“某某方治某某病多少多少例”的真假论文,不知道原委还有多少中医的东西。 在“动态联系”中,主要探讨动态联系的工具。工具一是哲学上的,一是结构上的。结构上的工具主要是脉管和经络,哲学上的工具主要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五行作为相识世界、相识自身的哲学概念,是中华民族祖先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所获得的才智。中医从源头经典就将其作为工具引入,是因为对人体生命仅仅通过结构工具来把握或认知是并不够的。中医不是没有解剖基础。早在源头经典时期,其实就
16、有了“其死可剖而视之”的记载。黄帝内经•灵枢的“骨度篇”、“肠胃篇”、“平人绝谷篇”等篇章,就记载了比较精确的人体内部解剖结构的数据。但,为什么后来没有象西方医学一样走上解剖医学之路呢?这有缘由。众所周知,生命会由于肉体的肢解而不再,但生命并不就只是肉体,因而精确细致的解剖并不能完全把握或认知生命,即使现代西医学的解剖已经深化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其对生命的把握或认知仍难免有捉襟见肘之嫌。一位科学家说:“物理学不行能取代化学,精通化学并不意味着我们了解了生命。同样地,懂得了人体的生理结构和机能并不能完全说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规律。当从微观过渡到宏观层次时,系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那些并不出
17、现在前一个层次上出现的新特性。” 那么,阴阳、五行原委有没有现代科学依据呢?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阴阳五行,科学性不容质疑。 结构工具,主要探讨脉管跟经络。任何一门医学都必需有肯定的解剖学理论作基础,否则就只能归为“巫医”。现代西医学是如此,中医学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西医精细,而中医粗略。笔者曾写过一首诗说:“生命惟究流通质,何必脏腑非写实。今人未知天机在,只道中医不如西。”历史上有个相马人叫九方皋,善相马而牝牡不分。中医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九方皋”。万法归宗,大道至简。事实上,生命也的确是无法用极端困难精细的解剖来获知的。解剖到最终,什么都没有了。也许这就是佛家讲的“色即是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中医理论 及其 体系 探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