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docx
《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协同学视阈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 摘要:协同学不仅适用于各系统的相互协作,同样也适用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及实践性为协同学理论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的两种模式分别为历时态协同和共时态协同,应从找寻合适的序参量入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从而有效引导课程开发、实施及评价进入有序状态。 关键词:协同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记码:A文章编号:1012-0845(2022)02-0029-03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阅历,亲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的实际,
2、体现对学问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阅历、社会须要和问题为核心对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及自主性等特点。如此大范围的跨度,也使得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讨变得更加困难。为了能在诸多要素之中找寻到突破口,我们必需拓宽人文科学的探讨视野,以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指导操作实务和理论创新,而协同学为我们的探讨供应了新的视角。 二、协同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探讨的理论创新 1.协同学的探讨对象 “协同学”源于希腊文,意为协调合作之学,其理论创始人是西德斯图加特高校理论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上世纪6
3、0年头初,哈肯在从事激光理论探讨时发觉,激光是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态时的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现象。他从中概括出了不同现象中有序结构形成的共同特点,即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系统,在肯定条件下,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了具有肯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并在宏观上形成了新的有序状态。简而言之,协同学就是探讨系统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的理论。它力图阐明在性质极不相同的系统中产生新结构和自组织的共性所在,揭示由合作效应引发的系统的自组织所具有的作用,在千差万别的各科学领域中找寻系统的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 2.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协同学由一系列严密而困难的原理组成,而序参量
4、和支配理论是其基本概念。 (1)序参量 序参量是描述系统的宏观有序度或宏观模式的参量,它代表着系统的“序”或状态。序参量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标记,它表示着系统的有序结构和类型,它是全部子系统对协同运动的贡献的总和,体现了子系统介入协同运动的程度。 (2)协同与支配 在I临界点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已弱到不能束缚子系统独立运动的程度,因此子系统本身无规则的独立运动起着主导作用,系统呈现出无序状态。随着限制参量的不断改变,当系统靠近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所形成的关联便渐渐增加,同时子系统本身的无规则独立运动在相对变弱,当限制参量达到“阈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子系统的独立运动重新占
5、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在系统中便出现了由关联所确定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运动,出现了宏观结构或类型。 在临界点,数量极少的慢弛豫参量支配着数量浩大的快弛豫参量。反过来,大量的快弛豫参量伺服于慢弛豫参量。慢弛豫参量,即影响系统走向的序参量,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这就是协同理论中的支配原理。单个组元似乎是由一只无形之手促成的那样自行支配起来的,但也正是这些单个组元通过协作才转而创建出这只无形之手。序参数由单个部分的协作而产生,反过来,序参数又支配着各部分的行为。因此,支配原理在协同学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这是相变过程中存在的普遍规律。 (3)涨落 即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也并不是
6、说子系统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就会完全停止。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以及它们可能产生的局部耦合,加上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等,都反映在系统宏观量的瞬间值常常会偏离它的平均值而出现的起伏上,这种偏离平均值的起伏现象被称为涨落。从随机理论来看,涨落是形成有序结构的动力,因而可以说涨落是有序之源。 (4)自组织 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或者从有序转变为新的有序,首先须要有环境供应的能量流和物质流作保证。也就是说,当限制参量达到阈值时,这种转变才会出现。然而,在相变前后,系统的外部环境并未发生质的改变,因此在肯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改变是由系统内部自身组织各尽其责而又相互协作自动形成的,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反馈来限制和强化着这种
7、组织的结果,因此人们称这种组织是自组织结构。 三、协同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契合 哈肯的协同学理论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同样也为人文科学的发展供应了有益的启示,该理论为分析和相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供应了有效的工具。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活动课程自身所具有的诸多特性,使得各特性要素间不得不一方面通过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协作而间接地确定着课程的取向,而上述各要素之间往往处于被推动而不是自行推动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借助协同学理论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特性内部也是由大量的开放性系统所组成的,子系统内部长期处于从无序到有序的竞争协同过程中,从而进行着课程特征之间的博
8、弈。最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合作行为和协调运动,由于课程的实施者是具有头脑、可以思维的人,因而可以产生较强的协同效应。协同学要求其对象必需符合以下三个要件,它们分别是系统具有开放性、系统具有非线性、系统随机涨落,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全具备了这些要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功能,在活动过程中,其无论在内容、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结果上均具备了开放性的特点。此外,课程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活动,课程各子系统自身就存在着涨落现象,以上要件的具备使得在该课程探讨中引入协同理论成为可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及自主性等特点,这也意味
9、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序状态,而这时那些要件群体就会演化为无序的耗散结构,从而阻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在协同学理论的指引下,注意发挥序参数的作用,使其形成有序的群内自组织运动,从“微涨落”演化为“巨涨落”,实现课程协同的终极目标。如上所述,协同学原理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着很强的契合性。因此,我们可以将协同学理论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通过对内部各子系统的有效分析,从中找寻到最恰当的课程架构。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的两种模式 1.共时态协同 (1)课程开发的协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
10、动的基本特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确定的,其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综合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处 理这些关系的已有阅历,并运用他们已有的学问,通过实践活动来绽开。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科内部不同层次的协同,更要注意跨学科的协同。11016年,赫尔曼哈肯于上海讲学时强调了协同学方法的双重含义:一是“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协作”;二是“完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碰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应面对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并随着学生生活的改变而改变,其课程内容涉及探讨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化等领域。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协同 学视阈下 综合 实践 活动 课程 构建 探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