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媒介素养观念的源流分歧(共6322字).doc
《伯明翰学派媒介素养观念的源流分歧(共6322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明翰学派媒介素养观念的源流分歧(共6322字).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伯明翰学派媒介素养观念的源流分歧(共6322字)伯明翰学派媒介素养观念的源流分歧 【摘要】从传统和现实两个方面看,理查德•霍加特媒介素养观念可以解释其学术思想遭忽视并引发伯明翰学派内部分歧的原因。霍加特的媒介素养观念具有独特的价值,对研究和理解新媒介时代的媒介素养特性意义深远。而新媒体时代对伯明翰学派特别是霍加特媒介素养观念的回顾,可以为加强新闻传播学教育或者在网络传播、科技传播、绿色传播等领域展开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契机。【关键词】伯明翰学派;识字的用途;理查德•霍加特;媒介素养;新媒体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文化研
2、究的先驱,也是二战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开创了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是伯明翰学派最早倡导文化素养教育的鼻祖,其主要作品识字的用途(TheUsesofLiteracy)于1957年出版后奠定了伯明翰学派媒介素养学说的根基。从现实来看,在媒介形态和媒介环境日益变迁的大背景下,文化不可避免地转化成媒介文化,所谓“识字”(literacy)则必然扩散为普遍意义上的“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能力。无论是传统媒体环境还是新型媒介兴起无不催化着精英主义的崩溃,因此社会中下阶层的非精英人群通过颠覆原有传播秩序而成为主导者。霍加特的媒介素养观念一经形成,虽然在
3、伯明翰学派内外部饱受批评和争议,却一直能为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提供养分,并且在媒介进程中逐渐修正。如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回归霍加特媒介素养观念的基本立场,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中下阶层人群的习惯和需求,加强其媒介素养的能力建设,成为重构社会文化秩序意义重大的理论选择。一、霍加特媒介素养观念的源起在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形成传统之前,英国的文化批评是由“利维斯主义”主导的。利维斯(F.R.Leavis)是英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其精英主义文化观念主要继承了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的衣钵。利维斯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的,文明才属于大众,文明是文化的降格,“任何时代的
4、艺术与文学欣赏都只能寄望于少数人,在简单和熟悉的情形之外,只有少数人能够作出自发的和第一手的判断”。利维斯认为标准化的大众产品造成文化向低水准看齐,对真正文化危害巨大,因此大众文化是其着重批评的对象。自20世纪30年代对通俗文学发起进攻起,利维斯的精英主义一直到60年代都是英国文化思想领域的主流思潮。与利维斯相反,20世纪50年代霍加特参与到文化思想批评时的切入点却不是精英文化,而是工人阶级文化。在当时深具文化保守色彩的利维斯的影响下,霍加特也难免显示出强烈的保守特质,甚至有人颇有争议地将其称为“左派利维斯主义”。霍加特在识字的用途中对二战前后的工人阶级文化所作
5、的今昔对比,深切地反映出“美国式”的大众文化对淳朴美好的英国工人阶级社区文化形成的冲击。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英格兰北部工业区富足和谐的典型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考察描绘,霍加特表达了对50年代文化衰落的痛心。霍加特理想中的民众是具有普遍批判能力的,并且认为民众需要培养想象性的文化意识,以此保证在听说读写的媒介接触过程中保持自主的意识,作出最有成效的判断。因此,霍加特的早期职业生涯从事成人教育,为中下阶层的媒介素养提升做第一线的工作,可以说霍加特的媒介素养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特征。霍加特自己后来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写识字的用途原本只是为了用作成人教育教材,对利维斯的“少数人文化和多数人文明”观点
6、的挑战完全是在无意识的状况下发生的。由上可知,在霍加特媒介素养观念的体系中倡导的是社会中下阶层中最为典型的工人阶级的文化,但其激进的左翼思想仍与利维斯主义最终合拢,引来了思想界对霍加特早期思想的争论。霍加特及其媒介素养观念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其提问所蕴含的深意在美国式的以“标准化”为关键词的大众媒介文化背景之下,霍加特为何构建出一个“怀旧”而具有“自主”特质的工人阶级文化景观以批判商业的、消费主义的大众文化,这样的激进工人阶级文化又何以表现出保守主义的姿态。二、作为背景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二战前后的大概40年时间里,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内部环境看,社会日趋扁平化,无产阶级与中产阶级
7、日益融合。在霍加特的眼中,面对大众媒介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冲击,工人阶级的新一代看起来正被瓦解。但他认为这群年轻人的遭遇尽管是悲剧,却并不出人意料,他们是“当下一些势力集团有意创造的,是没有主见和温顺的奴隶,成为一个具有有头无脑的阶级”,“他们总是坐着时速50码、售票3便士的公共汽车,看票价1镑8便士、投资500万美元的影片”。工人阶级和他们的子女正在受到美国式大众文化的侵蚀,与之伴随的,是英国传统的工人阶级社区生活的衰落。各种全新的流行艺术、涉性与暴力的小说、低俗的杂志和商业性的流行歌曲,使霍加特视野中工人阶级的优良文化在无知觉中迷失。另外,越来越多接受奖学金而延续受教育机会的
8、“奖学金男孩”也改变了工人阶级文化。霍加特对这一类的新工人阶级作了极有针对性的比喻,称“奖学金男孩”既不像流浪儿轻松愉快无忧无虑,也没有获得在私有寄宿学校受过训练的中产阶级孩子身上无意识的自信,只是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像马一样接受训练。“奖学金男孩”所处的烦恼,其实来自于从传统集体生活脱离之后的孤独感,以及重新获得认同的困境。作为其中的一员,霍加特感同身受,而50年代的英国社会环境无疑也促使其加强了对民众媒介素养的认知,开始对具有独特批判与审美的传统工人阶级文化进行怀乡主义的重建。从外部环境上看,激进的思想文化在50年代开始逐渐复兴。二战后英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每一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工人
9、阶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而青少年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也得到很大提升,福利国家成型、政治选举权扩大,英国社会中下阶层群体的媒介接触呈现出与一战之后全然不同的特征,而由此彰显的社会文化也截然不同。对于工人阶级来说,50年代的身份认同危机在大众媒介兴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工人阶级逐渐成为没有内涵的群体。对媒介素养能力的培育与讨论,无疑适应了当时的公共舆论,涉及“战后资本主义的性质、福利国家所表现出的历史这种特征、改变中的阶级性质、苏联试验的性质、冷战的冲击、帝国主义的复活、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以及在这些新条件下左派的前景”。三、围绕霍加特的争议与批评霍加特的媒介素养观念根基
10、在于工人阶级文化的内部融贯性和外部道德性,而且不认为工人阶级文化需要超越阶级的界限成为社会典范,“因为工人阶级文化是与进步观念格格不入的”。霍加特并不认可随着战后生活标准和教育机会的增长,工人阶级群众自动获得了提升变成所谓的中产阶级的说法。据迈克尔•贝里(MichaelBailey)等人的看法,了解霍加特作为工人阶级下一代“奖学金男孩”身份对理解其学术及影响颇有益处,尤其是在对当代和下一代文化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上。可是与霍加特经历相似的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却批评了霍加特对“工人阶级文化”的解释,威廉斯认为工人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伯明翰 学派 媒介 素养 观念 源流 分歧 63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