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设计(共3791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设计(共3791字).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设计(共3791字)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主题活动设计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大众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所接触的媒介信息进行有效的选择、理解和评估,预防其对媒介使用的盲目化和娱乐化。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有独立式课程、融合式课程和主题式教育项目等。其中,主题式教育项目具有灵活性、广泛性、针对性、实践性的特点,拥有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下文将从活动理念和活动主题入手,探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题活动设计。一、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2、设计理念(一)资源的广泛性资源的广泛性是指在活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高校系统媒体和社会媒体资源。目前,媒介素养教育有纵向型、放射型、网络型三种模式。纵向型是由政府和教育部门来主导整个教育过程。放射型是以民间组织为主导来带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网络型是由媒介素养教育倡导者发起的网状教育模式。如果从资源利用上来分析这三种模式,中国现有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多的属于第一种,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资源利用较为有限。而美国则属于第二种,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社会资源利用较为充分。除了社会资源,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媒体资源。目前,除了校电视台、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这些相对传统
3、的媒介平台,大学里许多二级院系、协会、职能部门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这对于发展大学生的信息建构和创造能力都颇有益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园微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二)主题的时代性纵观大众媒体的发展历程,从最开始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到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直至近几年兴起的自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从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人们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与态度的变化,国外的媒介教育范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先后经历了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及解密范式这三种范式。在进行媒介素养主题活动设计时,应该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自媒体基于Web20的技
4、术产生,是继传统媒体、新媒体后提出的第三代媒体。自媒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个性化、碎片化、自由化、可信性低的特征。目前,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率最高、普及率最广的媒体类型之一。因此,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媒体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巧有别于前两代媒体。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技能内容应随之变化。第二,以“手机成瘾”为代表的心理问题。随着APP软件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部分大学生对自媒体出现了心理成瘾的问题。第三,多元化价值倾向的进一步加重。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进一步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三)方式的灵活性对于大学生而言
5、,主流媒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传统的集中式、课堂式的主题活动组织形式变得单一。而与自媒体相对应的活动组织理念是“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指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的灵活性;第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第三,以知识导航为特征;第四,学习的情境性、资源的丰富性;第五,以群体协作和个体探究学习为典型组织形式。移动学习也有自身的缺点,它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占据主体地位,移动学习常常作为一种探索和补充。但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广的学习范围
6、。除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的主题教育活动也尤为重要。在移动学习的理念下,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通信交流与学习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大学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也不再界限分明。借助于自媒体的技术以及移动学习的方式,我们能够设计出更灵活、更有效的主题活动。(四)目标的层次性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知识结构应以螺旋形式呈现。这意味着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是一个跨阶段的纵向教育体系,根据个体年龄特征、知识机构进行螺旋式反复推进,最终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在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时,也应遵循这种层次性、递进性。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体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确定大主题的前提下,设计好各类小主题活动,即要区分一
7、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各主题之间应该具有连续性,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和一贯性。活动设计的难度也要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二、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设计主题(一)以媒体认知能力为主题媒体认知能力主要指关于各类媒体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的媒体类型及特点、大众媒体的基本功能等。媒体类型众多,如电子游戏、电影、歌曲、广告、电视、报刊、网络、虚拟角色等。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关注对活动参与群体影响最大的媒介类型。比如时尚杂志、流行歌曲、热门影片、应用广泛的APP等。以网络媒体为例,网络安全知识、网络法律知识、网络心理知识都属于网络认知能力。常见的活动主题有:第一,“网络陷阱知多少”。主要帮助大学生识别垃圾信息、诈骗型信息,分析
8、网络搜索、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钓鱼、网络求职中的各类陷阱,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第二,“网络法律知识竞赛”。主要内容为了解网络违法行为,包括传播有害信息、网络贩黄、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个人隐私、黑客入侵、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树立互联网法律意识,以提高媒介道德修养。第三,“不做课堂低头一族”、“手机与健康”,主要针对手机成瘾、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的关系等网络心理知识,以提高媒介心理素养。(二)以媒体建构能力为主题艾迪•狄克的“三角模式”理论认为:“所有传播、讨论的思想都是对现实的建构。每一个对世界的叙述、再现或其他,都是一种描述或定义现实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建构挑选并排列
9、细节,以传播创造者对现实认知的某些方面。”简而言之,媒体信息从本质上讲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客观事实的重新建构。在设计以“媒介信息建构能力”为主题的活动时,其核心是让学生明确媒体的操作、实践、流程、机构以及影响,在面对现代媒体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时,具有基本的反思和判断能力,而非单纯地对媒介信息进行接收或抗拒。以广告媒体为例,在信息建构时,需要讨论以下核心问题:“商业咨询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常见广告技巧有哪些?广告针对产品都进行了哪类描述?商业咨讯广告中是否存在虚假描述?如果存在,都有哪些?产品是如何被展示的,广告是如何说服观看者购买产品的?”比如,针对女大学生设计的主题活动“揭开广告模特的神秘面
10、纱”,通过对各类减肥广告、美容整形广告中女性模特的拍摄过程和照片后期处理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常见的广告信息进行解构,识破广告中的虚假信息,不再将自己的身体与广告模特进行社会比较,从而预防自卑、限制性饮食等情况出现。(三)以媒体参与能力为主题如果在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中,大学生的媒体参与度较低。那么,在自媒体时代,媒介参与可能性被大大提高。可实际情况是,大学生在使用媒体时,“浏览多、评论少”“转发多、原创少”“围观多、发言少”。从本质上讲,这是缺少话语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在国内的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新闻评论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新闻评论社这种主题式活动,借助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关注社
11、会热点事件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每周重大时事进行深度解读。大学生在新闻评论的热点选择和评价形成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由新闻媒体提供的社会热点事件评论,而评论的结果往往是一事一评或是一事多评,可以持有不同观点。通过时事评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另外,在引导学生参与媒体活动时,要注意舆论的引导,避免学生思想偏激化。(四)以媒体应用能力为主题媒体应用能力指利用媒体信息发展自我、服务社会的能力。活动内容多为网页制作、微视频创作、APP制作和应用比赛等。比如,微视频创作比赛,要求参赛者制作30秒至10分钟的视频,可以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体现“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同时,制作的主题可以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如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制作科普短片、宣传短片等;针对高年级同学,利用微视频介绍自己,用于求职应聘等;或者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微课比赛。媒体应用能力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活动主题,因为学生在创作媒体产品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媒体认知能力和建构能力。当然,以上四类主题的设计可以融会贯通,在一种活动中可以体现多个主题。第 7 页 共 7 页
限制150内